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了几种较为重要的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有关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被付诸实践。
(1)梯度战略
梯度战略也被称为“国内技术转移的梯度推移规律理论”或“梯度理论”。它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天津市和上海市的部分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提出来的。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而自然地在国内形成一种经济、技术力量的梯度。一些沿海地区拥有“先进技术”和雄厚经济实力;大多数腹地区域则是“中间技术”和一般经济水平;边疆地带仍处于“传统技术”和经济落后的状态。国家应当按照东、中、西部的顺序安排投资和建设项目的区域分布,这样花费少而获利多。
梯度理论的优点是,它正确提出了我国客观上存在着的三级经济势能梯度差,批评了改革开放前国内推行了20余年的各地经济齐头并进发展的错误做法,是国内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是,梯度理论也存在着重大缺陷和错误。其一,从国外经济发展史来看,按社会生产力构成水平的一、二、三梯度引进技术和实施开发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规律,而打破梯度顺序的跳跃开发的成功实例则屡见不鲜。其二,当社会需要利用落后地区某些特有资源生产短线产品时,国家完全可以采用现代化集约型建设模式,跳过先进地区而直接开发落后地区。其三,片面强调梯度开发战略,先是会迟滞西部落后地区的进步,后是会反过来影响东部先进地区的发展,从而产生“双向抑制”作用。
(2)反梯度战略
反梯度战略的原本含义是“反梯度理论的理论”,它是由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的,是他们在与持“梯度理论”观点同志的公开辩论中逐步明确和形成的。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三点:
一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转移的诸多方式中,有一种是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转移。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油、煤、铁等资源,在改革开放中,引进国外一部分先进技术可以采取超越梯度的方式,跨过东部地区而直接进入西部地区实施经济开发。
二是国内技术的梯度推移和跨越梯度转移从外观上看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双方的实际运作又都必须遵守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律,许多成功的反梯度运作经济效益极佳。
三是有一些西部民族地区的企业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获得效益后,它们反而向东部地区的企业输出本单位的技术,这种反向推移实例显示了反梯度战略的勃勃生机。
反梯度战略同样有偏颇之处。其一,从我国客观事实出发,经济技术的反梯度转移在近期内不可能成为主流趋势,只能以所谓配角出现。其二,反梯度主战略实施时需要较多特殊的客观条件作为保障,否则很难奏效,反梯度理论对此却估计不足。
(3)两步战略
两步战略是于“六五”计划时期内开始盛行的一种经济发展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和繁荣东部沿海地带,西部民族地区则是在相对的一段时期内实行积极准备的方案。随后,在依靠东部沿海地带的积累资金和技术力量等等,带动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确切地说,这个战略也可以称为“带动理论”。两步战略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影响,“七五”时期国家据此而实施了一些重大的发展计划。一是建立东部沿海大经济带,最初包括广东和福建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与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不久又扩大为14个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再后来建立海南省大特区,此后又大规模地开发上海市浦东新区。二是强调实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方针,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接下来是重视组建跨国集团公司并走出国门到海外办企业。实践证明,首先全面开发与发展东部沿海地带的做法是正确而必要的,而且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两步战略同样有不足之处:其一,国家投资重点向东部地带倾斜,西部地区将因投资不足而不能得到发展;其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部分具体措施总是率先在东部地带实施,而西部地区往往要慢几步才开始贯彻;其三,东部地带所享受的对外开放政策优惠灵活,但西部地区能执行的同类方针却往往有较多的限制条件。由于推行两步战略而出现的这些事情,在客观上拉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原本就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直接影响了民族关系。
(4)超越战略
超越战略的基本点是以实现工业总产值的最快增长为主要目的,它是由云南省部分同志提出的。该战略认为,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西北民族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必须每年以高过东部沿海地带的速度增加。具体是国家要不断加大对西部的财政投入,西部还要依靠东部的技术援助,从而在西部工业资源产地,建立起一系列深精加工企业,通过直接向全国和海外提供最终产品获得高额回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该理论的优点在于强调必须简称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明确加速工业化进程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这个战略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是没有深刻认识全国现有工业总体布局的历史必然性;二是没有认真思考国家目前财力不足的困难;三是过于乐观估计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客观和主观环境。总之,该战略在实施中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