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融入到各民族群众的生活里,不仅是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体育方面的重要体现。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共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有700多个来源于55个少数民族,形成了今日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宝库。在这个文化宝库中,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各具风采,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又通过交流而互相产生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推动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与民族区域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文化旅游为主的高级阶段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例举多个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互相促进的案例,探讨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和地域特点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民族体育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体育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些地域特点正是民族体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1、传承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具有与各民族的节日、风俗、祭祀等文化活动密切联系的外在特征,随着文化活动传统的延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这样继承发展了下来。
2、专属性。各民族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范围内得到传承与创新,因此,各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其民族独特的文化烙印。
3、群众性。相较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发展的总体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更加凸显群众性,这一方面得益于民族传统体育强身健体的特点,并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其所接受,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4、区域性。因地域分布的迥异,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繁多的民族体育项目不单单能记载民族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的面貌,也突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特点
1、气候特征因素。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从北到南的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造就了各地独具风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严寒的北方冬季,为开展冰雪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古籍《隋书》 《新唐书》上都有关于北方民族滑雪、溜冰的记载。著名的滑冰、抽陀螺、冬泳等项目也在现代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在大风天气频繁、多荒漠的大西北,北方蒙古高原的蒙古族人民善于骑马、射箭,回族则产生了回族武术等项目;中国的南方气候温和、江河众多,生活于此的少数民族都善于游泳、潜水,赛龙舟活动;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善于攀登,孕育了上刀山等项目。
2、民族传统节日因素
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方面也各有差别,因此,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几乎都与传统的体育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比如,蒙古族那达慕上的赛马、摔跤、射箭,苗族龙船节赛龙船,侗族花炮节抢花炮,锡伯族婚礼上抢羊骨等。武陵山区的苗族每年四月初八的耍狮子是纪念古代英雄“亚努”。 “六月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哈尼人以秋千代“马”,转起磨秋来驱害除邪。“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我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东乡、保安及撒拉等民族均有欢度开斋节的习俗。节日期间有的民族要举行刁羊、赛马、套马、摔跤等体育活动。哈尼族的“十月年”,男女青年除唱歌跳舞外,荡秋千、摔跤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傣族泼水节的第一天,在西双版纳州的澜沧江畔,万人云集观看龙舟比赛是节日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壮族在春节期间要举行抛绣球、耍龙、踢毽子、打谷榔等体育活动。甚至有些民族节日是直接用单项传统体育项目命名的,例如“花炮节”、“陀螺节”、“摔跤节”、“爬山节”、“赶秋节”等等。
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国家和政府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体育不断地在各民族的交往中飞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民族和体育主管部门纷纷举办不同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相关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我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普及。
2018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繁荣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健康事业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民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时隔12年国家层面再次出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文件中专门要求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提出,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纳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和兴边富民政策,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和产业扶持力度,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助力打赢边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战。体育扶贫的资金、项目、措施,进一步集中到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引导社会力量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休闲旅游等项目,通过组织开展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传统体育赛事、活动、表演,宣传体育旅游资源,扩大市场影响力。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政策的颁布,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政策经过萌芽、中断、奠基、成熟、提升、创新6个阶段,体系已经逐步健全。
1981年,国家体委与国家民委在研究制定少数民族体育工作方针时指出:“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与近代体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发挥民族人才资源优势,努力促进区域体育的共同发展。”
2006年《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通知指出:“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每年要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体育部门每年要在体育事业经费中专门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
尤其是201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价值,并提出利用好价值,来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
从旅游政策的角度来看,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 《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体育出版、体育传媒、体育创意等相关业态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拓展业态,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的发展。2016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中提到,到2020年,体育旅游总人数达到10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占旅游总消费规模的近15%;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这说明,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消费,已经进入到国家大力推动的新阶段。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两种类型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常规互动,已经不能满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综合考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业特征以及区域经济因素,从更深层次研究两者的融合发展。其中, 参与型体育旅游和观赏型体育旅游是其融合发展的两项重要动力。
通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体育旅游主要被分为两种类型:参与型体育旅游和观赏型体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虽然有多样化、区域性等特点,但是模式仍可以归为以上两种。
(一)观赏性体育旅游
观赏性体育旅游的特征是旅游者并不直接参与体育活动,而是以旁观或体验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达到增加生活阅历、增进朋友友谊、传播体育文化的目的。而观赏性体育旅游常常以大型体育赛事为主要旅游吸引力,具有极强的号召力。
观赏性体育旅游大多是以旅游景点为载体,以表演节目的形式,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与特殊的惊险性、精彩性,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贵州省独竹漂成为赤水市大同古镇景区的独特表演节目;陀螺、猴面鼓表演成为荔波县旅游景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项目;龙舟竞赛成为凯里市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就业门路,也是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项目之一。云南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射弩,怒族、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滇南建水燕子洞彝族的徒手攀岩、摘燕窝,哈尼族的斗牛、摔跤、磨秋,藏族的射箭、马术,朝鲜族的秋千、跳板,维吾尔族的达瓦孜等都具有较强的精彩性和观赏性。
我国民族地区有着浓厚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令人向往。文化旅游资源和民族体育相结合,目前已成为和正在成为国内外最主要的体育旅游形式, 也将焕发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巨大力量,前景广阔。
(二)参与性体育旅游
参与性体育旅游指旅游者同时又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如登山、攀岩、参加赛事等。参与性体育旅游体现了旅游行为与体育活动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当今社会“吃风味、住民居、游自然、观民俗、购民间工艺品”已成为游客看重的民族地区旅游体验。也因此,民族地区原生态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应运而生。在激荡人心的民俗氛围中,游客参与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与歌舞活动,可以让游客尽情地体验民族体育活动的欢乐与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们留连忘返。
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具有观赏性外,还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彝族的三跺脚、跳乐、左脚舞,藏族的跳锅庄,很多民族盛行的秋千、磨秋、轮秋、射箭、射弩、吹枪、狩猎、跳歌、丢包、用民族渔具捕鱼等活动,具有广泛强烈的共鸣性与感召力,并且简单易学。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要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展现民俗风情,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游客体验原住民文化的项目,通过营造浓郁的风情环境,让游客与当地的生活融为一体,是观光游升级为体验游的一个现实途径。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驱动力分析
目前,以民族地区为对象,对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来看,驱动机制较为成熟的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大型体育赛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是我国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也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综合性赛事,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具有跨区域、跨民族、跨国境的品牌赛事,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
目前,全国民族运动会已经设有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龙舟、独竹漂、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民族武术、民族式摔跤(含蒙古族式摔跤“搏克”、维吾尔族式摔跤“且里西”、彝族式摔跤“格”、藏族式摔跤“北嘎”、回族式摔跤“绊跤”、朝鲜族式摔跤“希日木”)、民族马术(含民族赛马、走马、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民族健身操等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
这些项目极具观赏性,往往为举办城市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气,对宣传举办城市的旅游品牌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该市举办,这次体育盛会也成为文化旅游盛宴,赛会期间鄂尔多斯市共接待游客213.6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64.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37亿元,两项指标同比增长20%以上。民族运动会期间,除陕西、宁夏等周边游客外,还有大量来自北京、上海、山东等千里之外的游客到鄂尔多斯休闲度假,外地游客人数占全市接待游客总量的61.2%。其中,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两家5A级景区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82万元。
省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地方旅游的吸金助力作用也不小,广东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举办,运动员在参加比赛的同时,尽情感受连南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并通过他们向全省乃至全国宣传连南、推介连南,提高连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运动会对连南的宣传推介作用立竿见影,当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连南县城全部酒店住满,国庆黄金周到连南旅游的游客人数大幅提升,全县接待游客14.58万人次,同比增长18.7%,旅游综合收入8900万元,同比增长20%;千年瑶寨景区的游客人数、收入都比往年翻倍以上。由此说明,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连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挖掘:与节庆相结合
很多民族地区通过挖掘和推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资源,将其打造成为产业化项目,培育成为助推旅游“井喷式”增长的新亮点,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民族地区提供产业支撑。
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活动具有特色浓郁、内涵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征,是值得挖掘的资源宝库。有些民族体育活动或传统节庆经过多年的旅游宣传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西双版纳傣族赛龙舟、香格里拉市藏族赛马会、石林县彝族摔跤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名片,如哈尼族的秋千、怒族的射弩。
广西壮族自治区充分利用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时间节点,举办了“壮族三月三” 民族体育欢乐节、京族哈节、歌圩运动会、百万群众健身走(跑)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民族体育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近两年,自治区连续两年在全自治区各地举办“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实现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联动。2018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6157场(次),参与群众和游客超过120多万人次,吸引了河南、内蒙古、贵州等省(市、区)及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东盟国家组队参赛,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活动成为享誉全国的体育品牌。
结语:
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资源,传承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资源,是丰富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内涵、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都有不尽相同的载体和展现形式。因此,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只有选择合理的开发战略,只有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为内涵、以体育资源为主要载体、以软性开发为主要手段,才能将体育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成可观赏、可参与的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哈尔滨体育学院2017级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民族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