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秋千,是早期朝鲜族节日里的一种民俗游戏。后来,随着逐渐普及而演化成了一类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如今的朝鲜族中,秋千是妇女们最喜欢的体育活动之一,也是庆祝节日和运动会时必不可少的民族体育项目。
早在13世纪,在高丽史《雀忠献传》一书中记载:“端午忠献设秋千戏于柏井洞宫,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到了15世纪,出现了把金铃系在秋千之上,测量腾空直上的高度来定优劣胜负比赛。18世纪时,朝鲜族诗人申光洙曾细腻地刻画了朝鲜族妇女荡秋千的动人形象:“青苧裙和白苧衣,端午节日著生辉。桐花院落秋千索,推向空中贴地飞。”历史上,凡是有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就有荡秋千活动,秋千是随着朝鲜族人到各地定居而逐渐发展起来。
比赛场地为平坦的长方形土地或草地,长 20米,宽8米,比赛场地上空距地面15米高的空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
秋千架:用钢管或相应的坚固材料制成。两根立柱下端间距不少于3.5米,上端间距2米,两立柱顶端为第一横杆,距地面高度为12米;往下1米处为第二横杆。秋千架应牢固地安装在场地中央,间距均从内沿丈量。(图1)
秋千绳:使用伸缩性小的苎麻绳、棕麻绳或尼龙绳,其直径为2.5厘米~3厘米。绳的两头分别系在第一横杆上,两绳间距为1米(从内沿丈量);再在第二横杆上向系铃架方向缠绕一圈垂落下来,在封闭的下端安置脚踏板,其下沿距地面0.8~0.9米。
脚踏板:脚踏板为木质或非金属材枓制成。单人脚踏板长30厘米,宽10厘米;双人脚踏板长40厘米,宽10厘米,厚均为2.5厘米~3厘米,脚踏板应能牢固地卡在秋千绳上。
起荡台:供运动员试荡开始时,上脚踏板用的台子。台面为长1米,宽1米的正方形,高1.3米(包括台子的脚轮)。起荡台一侧应设有供运动员上下的梯子。
系铃架:与秋千架平行、并可随意升降、前后移动的系有铃铛的架子,是高度和触铃比赛判定成绩的标志。系铃架两根立柱的间距应不少于4.5米,并相互平行。从系铃架顶端悬下一根3米长的横杆为系铃杆。系铃杆上用线绳系有若干铃铛。(图2)
安全带:每条安全带均应承受100公斤的拉力。两条腕部安全带的两端,分别套在秋千绳和运动员的手腕上。(另两条腰部安全带,运动员可选用)。可使用大会提供的或自备的安全带。
比赛办法
以体重分级别或不分级别进行比赛。以体重分级的比赛分55公斤以下(含55公斤)和55公斤以上两个级别。
称量体重以体重分级别的比赛,在全部比赛过程中只称量一次体重,开赛前一天早上称量,称量体重工作应在一小时内完成。由裁判长1人、裁判员2人,记录员1人和医生1人组成称量体重组,进行称量体重工作。保存原始称量记录,不得涂改。
运动员称量体重时,必须持有效证件,经称量体重组核对资格后,方可进行称量。称量体重时,只可穿运动短裤和短袖运动衣。
先由体重轻的级别开始称量,每人称量一次。如称量后运动员体重超过原属级别,并在规定称量时间内不能达到原属级别,则不能参加所属级别比赛。
检录员点到参赛运动员后,教练员可以进入场地帮助运动员做2分钟赛前准备,系好安全绳。裁判员发出准备比赛口令后,教练员退出比赛场地,运动员方可进入比赛场地,上起荡台,系好安全带,双手握住秋千绳,一只脚踏在脚踏板上,另一只脚站在起荡台上,并向裁判员报告准备完毕,等待比赛开始信号。自裁判员发出准备比赛口令至运动员报告准备完毕的时限为3分钟。
开始比赛:裁判员在听到运动员报告准备完毕后鸣哨,运动员方可开始试荡。结束比赛: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则鸣锣表示该次试荡结束。触铃比赛:预摆次数达30次时仍未触铃,裁判员则鸣锣结束比赛;
高度比赛:预摆次数达到《系铃架与秋千架的距离和不同高度的预摆次数表》中所规定的预摆次数时,仍未触铃,裁判员则鸣锣结束比赛。在试荡过程中,运动员或教练员可以提出终止该次试荡的要求,裁判员则鸣锣结束比赛。一名运动员在连续两次试荡之间,可以休息5分钟。
有效成绩:运动员双手握住秋千绳,双脚站在脚踏板上,秋千绳或该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到铃或铃杆均为有效成绩。
系铃架的移动:裁判员根据运动员或教练员的要求,每次试荡前可移动一次系铃架,向前或向后移动的距离不得超过30厘米。
随着这一活动的发展和普及,荡秋千的比赛规则不断完善,竞赛的特点也更加趋于力量和技术的较量,并越来越受到朝鲜族甚至其他民族的青睐。1986年始,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的正式比赛项目,并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首次进行了比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