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云南民族博物馆与滇池边的云南民族村相邻,距昆明市区约9公里。这时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最集中的收藏于展示场所,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民族博物馆。这里展出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改革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生态产业》、《云南少数民族纺织工艺和服饰艺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云南少数民族节庆乐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和《奇石珍宝》等8个专题,在16个展厅里展出,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昭通苗族蜡染织锦女服
昭通市鲁甸县苗族支系“大花苗”女子传统服饰。椎髻,上为白布绣花交领宽袖衣,以蜡染织锦装饰,衣服上的“田”字花纹形似田地、谷穗;系织锦腰带;下为麻布百褶裙,裙边施以蜡染,裙上三条纹线代表苗族祖先从北向南的迁徙路线。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此套苗服保留了“椎髻斑衣”的古制,风格质朴古拙,具有较高的麻纺织工艺水平。
昭通苗族蜡染织锦女服
文山瑶族道公服
文山州西畴县瑶族祭祀主持男子成年礼“度戒”仪式时穿着的服饰,反映了道教在瑶族生活和文化的深厚影响。黑布贴红布边直领对襟无袖长袍,前襟多绣对龙、神灵、八卦等图符,后背绣满图纹,将道教神灵、二十八星宿、道家的仙山灵庙、易卦拨象按道教观念的天道秩序排列组合,可谓是一幅形象的道教文化解说图。
文山瑶族道公服
丽江纳西族东巴经
东巴经是世界上活的象形文字经书。东巴文属于图画文字,主要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典籍,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流传至今的东巴文经书典籍共500余种,20000多卷,共700多万字,内容涉及生产、生活、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馆藏纳西族东巴经多用于祭署神仪式、退口舌是非鬼仪式、祭畜神仪式、超度亡灵、占星术、祭天仪式、日常生活中占卜、算命等等,本件东巴经用于禳垛鬼仪式。
丽江纳西族东巴经
西双版纳傣族贝叶经
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傣语称“坦兰”,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棕树树叶上而成。傣族贝叶经多达5000多部、2000多种,内容涉及宗教、历史、政治、法律、军事、语言、文学、艺术、医药、水利、天文历法等社会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傣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傣族智慧的万有文库,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双版纳傣族贝叶经
张胜温画卷木雕
《张胜温画卷》绘于宋代,反映了佛教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兴盛历史,是研究当时云南大理崇奉密宗的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与同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并誉为“南北双绝”。馆藏古典木雕《张胜温画卷》,1996年由剑川古典木雕厂经3年多时间完成木雕复制,作品高1.82米,长97.6米,造型生动,气势宏大,为云南木雕艺术珍品,也是剑川木雕大型壁画的一次突破。2011年,剑川木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张胜温画卷木雕
参考资料:民族文化宫、百度百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