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冈仁波且峰是藏区著名的神山,横贯西藏西南部的冈底斯山脉的主峰。藏语意为“雪的宝贝”,也有“神灵雪山”的意思,梵语为“湿婆的天堂”(湿婆是印度教所崇拜的“破坏再生神”的名字)。
冈仁波且峰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海拔6714米,终年积雪,雪峰兀立,是个晶莹的冰雪世界。从冈仁波齐峰四方流出的4条河流分别以佛教认为最神圣的动物命名:狮泉河(流向北方,印度河上游)、象泉河(流向西方)、马泉河(流向东方、雅鲁藏布江上游)、孔雀河(流向南方)。
在佛教徒看来,水是圣水,山也是圣山,冈仁波且峰是一座形状非常有趣的山,从一侧看是圆锥形,另一侧看则是金字塔形,这种金字塔具有某种能量,某种与神的联系,被看做宇宙的精神中心。冈仁波且峰被尊崇为佛教最著名的圣山,也是闻名南亚的佛教圣地。围绕着圣山四周有许多噶举派大师们修行洞遗址,周山建有5座寺院,里面供奉着各教派的先师们的法器文物。每年夏秋季节,这里便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虔诚的佛教信徒前来朝圣,绕山几周、几十周乃至上百周而返。印度的佛教徒们认为,只要朝拜过冈底斯山,其他的山就不用朝拜了。围绕冈仁波且转一圈(约六十千米)者,可洗尽一生罪孽;转上十圈者,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而转上百圈者,便可以升天成佛。延续至今十二年一次的马年朝山盛会,来冈底斯山的朝拜者更是人山人海。虽因教派的不同而使得信徒们转山的方向不一,但各教派却一致认为,这一年世界的大小众神都集中于此山。马年来此朝山一次,等于常年朝山十三次。
关于此,源出于神话一则,讲的是米拉日巴大师(1040~1123年)与苯教徒纳若奔琼在此山斗法:原冈底斯一带为苯教势力,米拉日巴从噶举派大师玛尔巴得道后,便隐居冈仁波且的山洞中修行。传说一日,米拉日巴和纳若奔琼二人分别按向顺时针和反时针方向(佛教以顺时针方向,本教反之)转山行至卓玛拉而遇,便以谁拉对方返回原路决一胜负,确立“神山之主”。由于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又比赛垒石,仍不能决出胜负……最后决定择十五这一黄道吉日比赛登山,先到冈仁波且峰顶者为“神山之主”。十五日晨,纳若手摇单钹,腰别皮鼓,奔向峰顶。而米拉日巴却稳坐洞中与弟子们讲经,到了日上三竿方才出洞,望见纳若拼命绕山而上,米拉日巴悠然对弟子们说:“此人乃无能之辈。”过了一阵他才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山顶。待到纳若精疲力竭到达山顶时,见米拉日巴早已在此诵经,便羞愧得双腿瘫软,连人带鼓滚下山去。今之冈仁波且雪山一侧的一道冰雪不能淹没的深沟,即传说中当年纳若从山上掉下来的残迹;而转山道途中的卓玛拉山上留下了他们二人的足印。那年是藏历的马年。
参考资料:
1.分卷主编丹珠昂奔,《中国民族百科全书(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出版集团,西安,2015年12月。
2.马蜂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