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千户苗寨苗家传统吊脚木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
寨内苗族刺绣等民族文化保存完整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长李飞跃一直有一个愿望:为民族文化设立生态保护区。为了这个愿望,在今年的贵州“两会”上,他再一次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而在2008年和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飞跃也曾就此多次呼吁。
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先行尝试的黔东南“千户苗寨”,民族文化的保护理想与现实是否能契合? 独具特色的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西江镇的“千户苗寨”,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苗族村寨。
住在苗家传统的吊脚楼,品尝风味独特的苗家年饭,观赏原始壮美的苗寨美景,毫无疑问是完美的旅游“攻略”。
一个深冬的午后,太阳慵懒地照耀着古朴的千户苗寨。沿着蜿蜒曲折的石板路,笔者穿越在苗寨的文化隧道里。这里的每一处建筑,以及身着盛装闲庭信步于苗寨间的人们,还有那些络绎不绝两眼放光的过往游客,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千户苗寨图景,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于半山腰处,立着一个写着“唐兴发家庭博物馆”的指路牌,指向鳞次栉比的苗寨深处。
推开唐兴发家的木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数十套款式各异的苗族服饰、银饰挂了满墙,纺织机、烟斗、木瓢等苗族传统劳动生产用具陈列在墙角。
“有一些特别‘宝贝’的东西,平时不放在这里。”唐兴发说。
3年前,唐兴发60岁,一直醉心于本民族文化的他办起了“家庭博物馆”。此后,连续3年得到政府的物质奖励。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距县城36公里,距州府凯里35公里,寨子里有1285户512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故有“千户苗寨”之称。
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寨内家家相连,户户紧挨。1258户的苗家传统吊脚木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弘。寨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苗族文化珠联璧合,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苗族风情交相辉映。1999年至今一直被列为贵州省重点保护与建设民族村镇,2005年,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正式挂牌,中国第一个苗族村寨博物馆在西江建立。2006年以来,西江苗族刺绣、银饰锻制技艺、古歌和吊脚楼营造技艺等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千户苗寨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完整地把千户苗寨多样的民族文化保存下来,黔东南想到了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全国首创“千户苗寨保护模式”
2007年10月,千户苗寨所在的西江镇开展了首次文化遗产保护评级补助试点工作,对当地村民家庭保存的文化遗产作出评定,并在当年的苗年节上公布了第一批24户家庭博物馆,对保护较好的人家进行物质奖励,其中有6户被授予“一级家庭博物馆”称号。
唐兴发家属于一级家庭博物馆,因保护民族文化得力,政府每年补助2000元。
2008年,像唐兴发家这样的家庭博物馆增加到35户。2008年8月份,西江镇请来中国民族博物馆专家,制定了《西江千户苗寨馆文化遗产保护评级标准》。2009年上半年发放奖励资金总额为76.26万元。
以经济手段刺激村民保护民族文化村寨的积极性,千户苗寨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们发现,原来,那些藏在自家阁楼里旧的祖传物品,其实都是宝贝,都是文化遗产。于是,在千户苗寨,出现了家家争做“家庭博物馆”的景象。
对于家庭博物馆的评定标准,当地文化部门也颇费心思——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服饰、劳动工具等等,有独立干净的房间来陈列物品,有称为“美人靠”的吊脚楼的阳台栏杆和香坛,女主人应当常年着苗装,梳苗族的头饰等等。
唐兴发的“家庭博物馆”在寨子里算是规模比较大的,除5件全套民族盛装外,还有20多套便装、20多双绣花鞋、10多双老人鞋,以及大量银饰、银器和各种工具,“都是传了好几代的东西。”他说,“全是原生态的。”
当地也有官方兴建的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400多万元的“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设有服饰、医药、历史、生活等11个展馆,馆内收藏文物350多件,其中相当一部分展品就来自于当地苗族同胞的收藏。
“常有外面的人来收购民族工艺品,很多珍贵的盛装都流走了,于是我们想到建家庭博物馆,可以鼓励村民们保护好自家的祖传物品,减少流失,保护民族的文化。”西江千户苗寨馆的工作人员余国全说,“像西江这样鼓励博物馆走进家庭的民间收藏形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如今,通过保护评级奖励,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西江特色的民族文化保护奖励机制和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机制。官方希望能够营造出“人人都是文化的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的社会氛围,探索出“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的民族文化保护模式,希望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西江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促进西江景区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划圈收门票,是利益诉求还是现实需要?
独具特色、保护完整的民族文化和生态家园,让千户苗寨远近闻名,游客纷沓而至。
不过,一项规定也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当地政府圈起“千户苗寨”,开始收取每人60元的门票费用。一年之后,即从今年4月1日起,门票加到每人100元。
千户苗寨是要保护好民族文化,还是为了让文化搭台,经济来唱戏?
针对千户苗寨该不该收取门票费用的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支持者认为,千户苗寨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游客的增多势必破坏苗寨的原生态面貌,收费可以限制游客数量,也可以合理地搞开发、搞保护。反对者则认为,设卡收费无异于把寨子里的人圈了起来,把寨子里的传统文化圈了起来,千户苗寨是个景区,它不是钢筋混凝土修建起来的博物馆。
据西江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石芳介绍,门票的收取是为了有效保护“天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各项资源,推进景区的健康和谐发展。门票收入主要用于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推行门票制度,也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或者保护旅游景点的长久性。”
而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则表示,民族村寨收取门票显得过于商业化,破坏了原生态的古朴味道。不过,他认为,门票收入将主要用于保护生态,因此可称为“民族村寨保护费”。
和以前的千户苗寨相比,现在千户苗寨的不少街道洁净了很多,有了正规的旅馆、饭店、酒吧和购物商店。广场上还有老人展示苗族手工艺,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参与民族文化文艺展示的村民,都会得到一定的金额补助。
“千户苗寨的管理需要慢慢步入规范化,保护和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压力。”西江景区管理局局长杨昌智说,对于只有几千万财政收入的雷山县来说,每年花费上千万用于千户苗寨的管理,压力显然是巨大的。
“千户苗寨门票列入资源管理,收于千户苗寨,用于千户苗寨,县里没有拿一分钱。”杨昌智说,2009年实行门票收费以来,千户苗寨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000多万元。
据杨昌智介绍,为了把千户苗寨有效地管理起来,千户苗寨景区管理局聘请了70多名环卫工人,进行景区公益性服务,加上西江文工团60人的开支,一年光工资开支就上百万,还有夜景灯光电费开支,博物馆人员和维护开支等等。“一年开支近千万,60元一张门票,能维持成本就不错。”杨昌智说。
在传统与现实的挣扎中,千户苗寨的发展“瓶颈”,在收取门票后,随着大量资金的注入,似乎得到了有效解决。
然而,现实的情况果真如此吗?
未来,向左走?向右走?
2009年,为了全方面把握贵州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贵州省人民政府专门组织了一次有关参事人员参加的考察活动,重点对贵州安顺屯堡和西江千户苗寨进行了考察。
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韦兴儒的记忆里,屯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屯堡村头,他看到了嘴里叼着烟斗的老者,悠闲地坐在村头巷尾,游客自由自在地游荡,想看地戏的,花上几元钱买票就可以进入。农家乐到处都是,游客想去哪家去哪家,没有固定的游客接待中心,普通的老百姓就是那里的主人。
“那是一道美丽的活态文化风景线。”韦兴儒说,“民族文化村寨保护不是简单地保护几栋民居就可以的,关键的是要保护好民族文化村寨里的礼俗性文化,特别是承载着这些文化的普通群众。”
在西江千户苗寨,韦兴儒所到之处,感到的不是愉悦,而是心痛。整洁的街道两旁,是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在那里投资经商,市场不再由老百姓控制,苗族的歌舞表演,从过去来百姓的房前屋后,统一搬到了生硬的广场,那些选出来的演员,每天固定给游客表演,完全的舞台化。
“从农户家里到广场舞台,那些曾经深深吸引着人们眼球的苗族歌舞不再是原态,它已经离开了民族艺术生存的基础。”韦兴儒无不遗憾地说。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教授对此也有同感,他说,民族文化村寨不是不能发展,而是在改造中一定要研究好它的传统文化功能,千户苗寨的改造和建设与西江的传统苗族文化不相适应。
“政府的力量太过于强大,西江就算搞成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样板,其他地方也没办法学。”龙耀宏说,随着门票的收取,西江已不再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活区,而是一个具有浓浓商业味道的旅游景点,不能只为了旅游的发展一味去改变,如果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最终只会开发一处破坏一处。
“民族民间文化终究是植根于普通人民群众之中的,改变的前提是尊重。”韦兴儒说,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键的是要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省,让民众在保护中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荣誉感,而以经济利益去刺激保护民族文化村寨的激情,只能是适得其反。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的推进,承载着民族文化生存空间的民族文化村寨,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这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坚守,至于未来,向左走?向右走?唯有让时间沉淀在历史的深处,告诉人类发展抉择的真实。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