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人物 > 宗教人物  > 详细页面

罗锦文:以身殉国的基督徒医师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世峥 2018年11月28日 阅读量:

罗锦文 资料图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各界人士纷纷以不同形式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1937年秋天,供职于陕西西安同仁医院中正街(今解放路)分诊所的基督徒医师罗锦文,也毅然辞去医院的一切职务,组织西安医界的多位同仁,成立了“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奔赴抗战前线,救治受伤将士。由于伤员较多,而医生较少,他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工作,终积劳成疾,于1939年10月12日累倒在手术台前,以身殉国,时年仅25岁。

  罗锦文殉国后,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将军赞扬他是“炎黄的好子孙”,医务同行则誉称他为“白求恩第二”。

  勤学医术的虔诚基督徒

  罗锦文,1914年生于陕西省洛南县三条岭蟒岭沟一户亦农亦医的贫苦家庭。他的父亲罗铭臣曾在山西洪洞县跟一名外国牧师学习西医,并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后来,罗铭臣在挪威牧师贝德伟的协助下,在洛南县开办信义诊所,一面看病,一面传教。

  罗锦文婚后与父亲一起生活,并进入挪威牧师贝德伟与罗铭臣合办的福音堂小学。最终,罗锦文接受了基督教信仰。

  1932年秋,罗锦文经贝德伟牧师介绍,考入英国浸礼会所办的西安广仁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接受医学专科教育。他的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外科临床技术尤为突出。1936年春,他离开广仁护校,入股西安同仁医院,任外科医师,管理中正街(今解放路)分诊所。

  组建“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奔赴抗战前线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北京卢沟桥、山西中条山、河北古北口、张家口等前线辗转运送到西安的伤病员与日俱增,各医院早已应接不暇。罗锦文提出,如果组织医疗队到前线救治伤病员,危重伤病员不至于在转运途中丧失生命,轻的也可及时治疗,尽早返回部队。

  很快,罗锦文便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他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向伍云甫处长陈述了自己的忧患情怀及抗战心志。在得到“八办”的支持后,罗锦文随即组织成立了“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并亲任队长。救护队成员共14人,其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6岁。

  救护队成立后,“八办”处长伍云甫请示山西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当即联名回电:“不怨苦可前来,这里十二分的欢迎。”1937年10月下旬,救护队的成员陆续来到西安汇合,准备奔赴前线。

  1937年11月的一个夜晚,全体队员集结于中华基督教会。第二天,“八办”派人带救护队员奔赴抗战前线。到达八路军总部卫生部驻地山西省临汾县高公村后,罗锦文带领队员来到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八路军总部,左权副参谋长代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对他们前来战地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你们这种忧国忧民的行动,应受到人民的尊重,你们是炎黄的好子孙,人民的好儿女,是全国青年学习的好榜样。”

  救死扶伤,以身殉职

  八路军总部卫生部对救护队的工作进行了分配,罗锦文等8人被分配到前方野战总医院外科,罗锦文任手术室医师并兼《医疗学》教官,其余8人被分配到别的前方医院或总卫生部任医生、护士或教员。明确了工作任务后,救护队的成员随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1938年7月,贺龙师长率120师在晋西北与日军精锐部队激战,伤病员日渐增多。罗锦文就和野战医院院长曾育生赶到120师卫生处工作。晋西北的兴县、岚县、五寨、岢岚等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罗锦文匆匆来往的足迹和紧张繁忙的身影。在这一时期,罗锦文经常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外科医生白求恩一起工作。

  随着战斗的日趋激烈,伤员也随之剧增。战地救护工作空前紧张,而救护人员生活也更加艰苦,他们常常只能以黑豆水充饥。长期连续超负荷的工作,终于使罗锦文积劳成疾,他一度发高烧到40度。120师政治部主任刘惠农劝他休息,他始终不肯,因为他顾不上。

  1939年10月12日,罗锦文在岚县为伤员赶做手术,曾几次昏厥,醒来后又继续工作。最终,他还是昏倒在了手术台边,以身殉职。

  罗锦文牺牲后,358旅为其召开了追悼大会,将他的遗体安葬于岚县五里岗。

  195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罗锦文为烈士。同年,洛南县人民政府在洛南县古城镇树立纪念碑,以告慰先烈,启迪后辈。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