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博 > 文物欣赏  > 详细页面

悦读,聆听古籍:《二十一史》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2022年05月23日 阅读量:

  《礼记・玉藻》曰:“天子……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左史、右史为周代史官名,我国自古即有记载古代国君言行之举措,左史记君之言,右史记君之行。《汉书·艺文志》亦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春秋》《尚书》类似于后代之“起居注”。

  伴随史学著作日渐增多,“正史”之名随之出现。正史即被官方认定为正宗、正统之史书,《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史记》《汉书》与《东观汉记》为“三史”,后《东观汉记》失传,益以《后汉书》,称“三史”,及《三国志》成书,合称“四史”,因居诸正史之前,故称之为“前四史”。入唐后,益以《晋书》《宋书》《南齐书》《粱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十三史”。至宋,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合称“十七史”。至明,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至清,乾隆时官修《明史》告成,合称“二十二史”。后于二十二史之外,更益《旧唐书》《旧五代史》,遂称“二十四史”,为敕定的“正史”。“二十四史”,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以纪传体形式,记载上起黄帝时代,下讫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四千多年之历史,勾勒出中国历史主干,为史料之宝库、史书读本之权威。1921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柯劭忞所著《新元史》列为“正史”,与旧有“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明南北监刻本《二十一史》为明代重要官修史书,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藏其零种多部,其中明清南京国子监递修本《宋史》《辽史》《金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藏《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目录三卷,元脱脱撰,明成化十六年(1480)朱英刻明清南京国子监递修本。一百册。版框高二十点五厘米,宽十五厘米;开本高二十五点八厘米,宽十六点八厘米。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双顺黑鱼尾。上鱼尾上镌刊刻或修版年,下镌书名、卷目、卷数、页码。首册首列成化十六年(1480)朱英《新刊宋史序》,次列阿鲁图《进宋史表》、修史官员、咨文、目录。每册首页钤阳文方印 “习静堂主人珍藏”。

  明朝在定鼎之前,朱元璋即在今南京集庆路儒学旧址设立国子学,令品官子弟、民间俊秀及通文义者入学学习。洪武十五年(1382)五月,新国子学落成,改称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建成之后,首将元代西湖书院及九路儒学之诸多图籍旧板移入监藏。故南京国子监所印之书,以修补旧板、重印图籍最著名。嘉靖初年国子监祭酒张邦奇等请校刻正史,遂将国子监所藏十七史旧板考对校补,又取广东所藏《宋史》板付印,并将《辽》《金》二史无板者,购求善本翻刻,再补刊《元史》,至嘉靖十一年(1532)七月完成,此为南监本《二十一史》。后北京新都设国子监,即明代北监。万历年间,因南监旧板磨损严重,北监将《二十一史》重新刻版,历十年而成。二者相比,南监本源出于宋元旧刻者居多,北监本校勘不精,讹舛甚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故后人皆以南监本价值为高。

  南北监《二十一史》对正史流布发挥作用极大,其影响一直延续至清。武英殿修书处成立之前,清代刻书甚少,多有以明版为基础补刻付印之书,且挖去明代刊记,补入清代年号。南监本板片流传至清初,曾多次修补,嘉庆时藩库火起,毁于一炬。故宫博物院仅存明北监刻《二十一史》中《宋史》《金史》及《魏书》部分板片。南监本嘉靖以前旧刊不易得,故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藏南监本《二十一史》零种有其重要版本价值,甚为珍贵。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