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传媒 > 民族影视作品  > 详细页面

《燕云台》:用当代视觉演绎古代民族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王铁志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2日 浏览量:

  当下在北京电视台和腾讯视频热播的大型古装电视剧《燕云台》,讲述了大辽萧太后一生的传奇故事,也把一段人们比较陌生的辽代历史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燕云台》中祥古山之变被刺杀的辽世宗耶律兀欲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契丹是中国的古老民族,其祖先为秦汉时期的东胡,《新唐书》记载,契丹属于东胡种类,其祖先为匈奴所攻破,因退居鲜卑山而称为鲜卑。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辽。

《燕云台》中嗜酒乱杀无辜的辽穆宗耶律璟

  辽朝在历史上曾经强盛一时,鼎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拒马河)。后来,辽朝因为内部分裂、政局动荡,加上宋朝与金国结盟联合夹击,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辽国灭亡后,其残余势力相继建立过东辽和西辽,其中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的西辽势力最强,曾一度扩张成为中亚强国。由于辽朝特别是西辽在中亚等地区的巨大影响,以至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将契丹(辽朝)作为中国的代称,至今俄语仍有这一词汇。

  《燕云台》表现的契丹历史,正是在萧太后带领下辽朝走上鼎盛时期的那一段。当时年轻气盛的宋太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多次亲率大军北征,但因宋朝吸取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抑武扬文的政策,军力实在太弱,几次北征大多被辽军所击败。如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军征服北汉后乘势攻打幽州(今北京),结果在高粱河一战中被契丹军打败,宋太宗受伤后乘驴车而逃。电视剧虽然没有太多展示战争的残酷场面,但也表现了韩德让守城的艰难以及萧燕燕亲率大军来解围的情节。公元980年辽宋双方互有攻伐,也互有胜负。公元986年宋太宗又指挥三路大军北征,结果战场失利,导致全线崩溃。读者熟知的杨家将故事中的杨继业(杨业)就是在此役中被俘,最后绝食三日而死的。

《燕云台》中的大辽皇后萧燕燕

  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在双方势均力敌难以取胜的情况下萧燕燕主动求和,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这个条约的签订,为双方带来长达近120年的和平发展时期。有资料统计,在此期间为贺生辰、正旦、祭吊等活动辽宋双方共遣使643次,因处理事端双方遣使39次。这种消除争端求和平、相互往来促发展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由于停战休养生息,双方的经济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契丹出现了“辽海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辽东农谷至是为盛”的景象。¹ 从近些年出土的契丹文物看,契丹贵族的服饰非常精美,大量使用金银,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辽朝当时经济文化发展、工艺水平精湛、国立强盛的状况。

《燕云台》中的辽景宗耶律贤

  《燕云台》表现的是1000多年前辽朝的历史。大辽灭亡后,其主体民族契丹人也神秘地消失了。大辽的皇室墓葬遭到金人的报复性破坏而损毁殆尽,他们留下的散落的契丹文字也如天书一般使人难以辨认。面对如此生疏、冷僻、资料缺乏的题材,《燕云台》电视剧能表现的如此精彩动人,成功之处有很多,我觉得至少有几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重历史而不是戏说历史。古装作品要把好还原历史和表达现实追求的主流脉络,首先要做到主要事实都有迹可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剧中表现的三十位角色都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主要故事并非虚构,包括辽穆宗的残暴统治和嗜酒杀人,萧燕燕和韩德让先有婚约后有与辽景宗的大婚,辽景宗去世后与韩德让在情感和政治上相互扶持等在史书上都有记载。该剧是以辽朝的基本史实为基础,从萧燕燕和韩德让的爱情故事切入,进而延展视野,通过生动的演绎还原了公元10世纪50年代至11世纪初叶中国北方辽朝统治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及改革与发展。通过讲述古代故事,让古装传奇剧正确地表达时下所需的正剧精神。

剧中人物韩德让

  二是坚持了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肯定了辽朝的汉制改革,赞颂了相关历史人物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对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如何表现,该剧把握的比较准确到位。过去,由于杨家将的故事深入人心,因此在大众视觉中,萧燕燕一直是个反派角色。该剧塑造了萧太后的正面形象,这一颠覆性的改变,显示了该剧作者和主创人员用当代国家观念审视中华历史的独到眼光和魄力。因为中国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不论宋朝还是辽朝,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剧中人物:韩匡嗣(汉)、耶律虎古(契丹)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一些以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政权,但许多都以华夏正统而自居,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如契丹人自诩为炎黄子孙,《辽史》说:“辽之先,出自炎帝 ² ”。他们自称为“北朝”,称宋朝为“南朝”,其中除了显示双方平等外,也有不外于中国的含义。因此,无论是哪个朝代的人,只要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就值得人们怀念和称赞。基于这一理念,该剧运用大历史的叙述方式,正面讲述了萧燕燕许多力排排众议推行汉制改革、不分民族重用汉人、推动辽朝社会发展等故事,反映了各民族都是中华一份子,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三是表现了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情况。在当时辽朝统治的燕云十六州,长期以来各民族混合杂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织在一起,相互碰撞又相互交融。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建有燕、赵等古国,就有华夏族以及后来的汉人长期在此居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代,都曾有内附的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迁居住这一带。《后汉书》记载:东汉年间,“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至此渐众 ³ ”。鲜卑的壮大,也包容了许多其他民族成分,其中也包含汉人。对有功的汉臣,他们赐给契丹皇族姓氏,也等同视为契丹人。如韩德让就被赐予契丹皇家耶律姓,名为耶律隆运。民族不是血缘集团,而是文化、政治认同的共同体。

剧中人物:萧燕燕的大姐胡辇、二姐乌骨里

  由于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相互通婚也比较普遍,如剧中表示韩德让的父亲是汉人、母亲是契丹人。由于汉文化先进,契丹也主动学习汉文化,包括儒家经典和典章制度。如辽太宗时,在上京设太学,学习儒家经典。辽世宗(也就是经超扮演的耶律贤)10岁能诗,作诗500余首。当时各民族之间文化相互影响,观念相互认同,以至于后来的金朝和元朝,把这些地方的人不论哪个民族都通称为汉人。萧燕燕从小生活在幽州,耳濡目染,没有太大的民族界限,她说,“我们同样骑马射猎,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只不过是民族不同而已,又有什么分别呢?”“只要大辽兴旺,你管他是哪里人”等等。她大胆任用韩德让这样的汉族能人,与他们联手推行汉制,不仅削弱了契丹贵族权力,也起到了汉与契丹一家,促进各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作用。

剧中人物:罨撒葛和耶律喜隐

  四是巧妙构思的叙事结构和戏剧冲突。观看后细细品味,贯穿全剧有三条主要线索,一条是亲情线,由于政治联姻的结果,萧思温的三个女儿胡辇、乌骨里、燕燕分别嫁给了“横帐三房”的三位王位竞争者耶律贤、罨撒葛、耶律喜隐。宫廷内外激烈的政治争斗,使他们姐妹三人经常陷于维系姐妹亲情和支持丈夫上位的纠葛之中。另一条是爱情线。萧燕燕与韩德让青梅竹马,但在临近举行婚礼的时候,由于政治需要被迫嫁给了后来的辽景宗耶律贤。她与韩德让之间没有越轨行为,但也藕断丝连。在辽景宗去世后,她重用韩德让辅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和执政。还有一条是国家线。如围绕王位继承的政治斗争,除了权力争夺外,还隐含着治国理念的不同。一方是以耶律贤、萧燕燕为代表的改革派,主张学习汉文化、推行汉制、推动民族融合。另一方是以李胡、罨撒葛等为代表的守旧派,主张不变祖制,保护契丹贵族既得利益。斗争的结果,自然是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是,命运把萧燕燕姐妹三人都推到了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在涉及个人情感的亲情、爱情和涉及家庭与国家发展的政治斗争中,萧燕燕以及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都把大辽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因此有所牺牲也义无反顾。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这种放弃儿女情长,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值得提倡的。

作者:王铁志

  参考文献:

  1.《辽史》,(元)脱脱等撰。

  2.陈佳华、蔡家艺、莫俊卿、杨保隆著:《宋辽金时期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转引自陈佳华等著:《宋辽金时期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2.《辽史》卷2《太祖纪下》。
 3.《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