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地区 > 概况  > 详细页面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6日 浏览量:

州情概述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系大西南通向大华南、大岭南的咽喉要津,既是贵州的南大门,又是贵州南下出海的最近通道。全州下辖12个县(市)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拥有国土面积2.62万平方千米。

  黔南是历史悠久之地、千年文明之域。黔南殷周时属牂牁,秦汉时归夜郎,后为牂牁郡,晋设万寿县,唐置南宁州,元建都匀、程番二府,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之地。汉武帝时期,夜郎王多同与唐蒙在此签订《同蒙之盟》;宋太宗时期,南宁州派使团入朝敬献方物、歌舞;明洪武时期,奢香夫人与汉族土司刘淑珍共同演绎了一曲维护国家统一、推进民族团结的绚丽华章。

  黔南是人文毓秀之地、文脉炯耀之域。西汉著名辞赋家盛览到成都向司马相如请教作赋,著名经学家尹珍到洛阳向许慎学习五经,两人回乡后设坛教学,首次开启了贵州的学校教育;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老师牛腾曾任建安(今瓮安)县丞,开启斯域新文风;宋代诞生了贵州第一位进士犹道明;明代王阳明弟子张翀、邹元标被贬谪都匀,使之成为王学名镇;清代西南大儒莫友芝将“黔学之光”传遍海内。在黔南这片土地上,先后诞生了贵州第一部诗歌总集《黔风录》,第一部戏曲剧本《鸳鸯镜》,第一部编年史《黔史》,第一部私家方志《桑梓述闻》等。

  黔南是红色革命之地、伟大转折之域。红军长征六过黔南、途经黔南七个县市,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此后,黔南大地革命活动风起云涌。瓮安猴场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明确了重大军事行动必须由中央政治局决定,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央红军在江界河强渡乌江,打下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胜仗。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曾在荔波县板寨胜利会师。

  黔南是爱国义士之地、英雄辈出之域。黔南先后涌现出抗清名将辽东巡抚、山海关总兵丘禾嘉,护国先驱戴勘、黄齐生,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红色特工冷少农、黔中雄杰舒葆初,抗日英烈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滕久寿、抗日空战英烈全正熹、死谏抗日县长阮则文,剿匪中勇堵机枪的萧国宝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涌现出桐梓坡游击队英雄群体、石板寨水族同胞抗日英烈群体以及赴缅抗日的八千勇士。

  黔南是休闲旅游之地、纳凉避暑之域。黔南奇峰竞秀、万水争流,催生了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樟江5A级风景名胜区,是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黔南拥有大小河流117条, 清溪迂回、瀑布成群,地热温泉雾霭蒸腾,是休闲戏水圣地。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5  个,山峦起伏、层林叠翠,是大自然造就的神秘氧吧。黔南地处云贵高原,系高海拔、低纬度地区,平均气温在13.6℃至19.6℃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纳凉避暑的天堂。

  黔南是民族聚居之地、文化多彩之域。黔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各民族能歌善舞,民族风情古朴典雅,生活习俗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节会丰富盛大,民族服饰五彩缤纷,民族建筑工艺精致。特别是黔南人民热情好客、注重礼仪,酒醉人、歌醉人、情醉人,走进黔南就走进了欢乐的海洋。

  黔南是开放发展之地、投资兴业之域。黔南具有“东经湘赣通沪浙,南下两广接港澳,西过云南连东盟,北上川渝进西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曾是南方出海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黔中通往川桂湘滇的故道,商贾云集、物流通达。黔南境内航空、铁路、公路、河运纵横交错,是贵州立体交通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黔南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50余种,其中原煤储量30亿吨以上,磷矿储量20亿吨以上,罗甸玉石矿带面积118平方千米,素有贵州“煤田”、中华“玉邑”、亚洲“磷都”之美誉。黔南致力于优质发展环境的打造,深化改革、简政放权,逐步形成创业环境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优质发展环境,到黔南投资兴业正顺其势、正逢其时。

  黔南是黔茶正源之地、茶业兴旺之域。黔南“都匀毛尖”自唐贞观九年成为朝廷贡茶,被崇祯皇帝赐名“鱼钩茶”,乾隆皇帝称为“云和春茶”。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同获金奖。1956年,毛泽东主席亲笔将其命名为毛尖茶。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都匀毛尖给予高度赞誉,并作出了“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2015年,省委、省政府赋予了“都匀毛尖引领黔茶出山”的重任。黔南州举全州之力,着力做大做强茶产业,“都匀毛尖”的品牌价值在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地理标志产品(茶叶类)中,已跃升至第二位,茶产业呈现出蓬勃兴旺、后劲十足的发展态势。

  2016年,全州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是2011年的2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063元、8844元,均为2011年的1.8倍;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34.8%提高到2016年的57.8%。三次产业稳中有进、协调发展,呈现出农业“接二连三”、工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好花正红”、物流业“流光溢彩”的良好态势。

  展望未来,黔南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纲,以“强创新、占高地、作示范”为主题,深学笃用五大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强州、城镇化带动和一圈两翼“三大主战略”,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物流、大文化“六大战略行动”和农业“185”、生态环境、改革开放、创业创新、基础设施、民生福祉“六大提升工程”,抢占区域开放合作、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改革“三个制高点”,弘扬大射电创新精神,唱响好花红民族绚歌,为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奋斗(州政府办公室,发布日期:2017-03-20)。

地理位置与地貌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东与黔东南州相连,南与广西自治区毗邻,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州接址,北靠省会贵阳市。

  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997米。全州土地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湿润有机质含量高。境内植物茂盛,动物繁多,资源丰富,为开发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其他种养业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

行政区划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2市9县1自治县,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自治州首府驻都匀市。

人口民族

  黔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汉、布依、苗、水、 壮、侗、毛南、瑶、仡佬等43个民族。布依族和苗族是黔南的主体民族,都有语言无文字。在黔南境内水族占全国水族人口的90%以上,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水族的古名文字《水书》的创制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有一定关联,专家们誉为“不可知的天书”。

  全州总人口417万(州民宗委2017年5月发布数据),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9.05%。

气候资源

  平均气温13.6℃-19.6℃。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递增。温度有一低三高,地势偏高、位置偏北的瓮安为低温区,年均温13℃;高温区为南部河谷低地的罗甸(19.6℃)和东部三都(18℃)以及东南部的荔波(18.3℃),但因山区地形复杂,小气候也多,“山下桃花山上雪,坡前下雨坡后晴”的现象屡见不鲜。常年降雨1400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州内大部分地区,日照率在30%左右,一年四季,冬天日照率最小,在20%以下;夏季日照率在35%~45%。各地年均湿度为80%左右。以北部瓮安的83%为最大,南部的罗甸县75%为最小。特点是:北大于南、东大于西,夏大冬小。

水能资源

  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全州有中、小河流117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2千米。河流主要有大气降水补给,属雨型山区河流,年总产水量327.7亿平方米,径流量76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补给17亿平方米,占10.8%;境外河流经本州的过境水量616亿立方米,珠江流域416亿立方米,长江流域200亿立方米。州内河流属山区型河流,比降陡,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中,珠江流域理论蕴藏量168.9万千瓦,占80%,长江流域41.1万千瓦,占20%。总装机容量中,珠江流域41.1万千瓦,占29%,年发电量22.15亿度;长江流域17.6万千瓦,占29%,年发电量可达10.45亿度。

生物资源

  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树种1860多种,经济植物有食用植物(如淀粉植物类、蛋白植物类、维生素植物类、蜜源植物类以及植物性饲料类等)、药用植物(如银杏、三尖树、天麻、杜仲、乌梅等共100余种)、工业用植物(如松、杉、樟、梓、泡桐等材用植物)、纤维植物、鞣料植物、芳香油植物、树脂树胶植物、经济昆虫寄生植物、改善和保护环境植物(侧柏、杓树、无花果、刺槐)等。列入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喙核桃、钟?木、柄翅果、伞花木、杜仲、福建柏、掌叶木、鹅掌楸、马尾树、观光木、篦子三尖杉、十齿花、短叶黄杉、田林细子龙、翠柏、蝴蝶果、八角莲、领夏木、天麻、黄枝油杉、柔毛油杉、华南五针松、银鹊树、凹叶厚朴、红花木莲等。刺藜、杨梅、猕猴桃等野生植物遍布全州12个县(市)。各类野生动物570种(含亚种),其中有鸟类235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58.2%,隶17目42科,其中留鸟141种,夏候鸟58种,冬候鸟27种,旅鸟9种。鱼类98种,占全省鱼类总数的51.58%,隶4目9科,其中,鲤形目的种类达72种,占全省哺乳动物总数的54.4%,隶8目24科。爬行类动物有55种,占全省爬行动物总数55.55%,隶3目12科,其中蛇目43种,蜥蜴目10种,龟鳖目2种,两栖类动物23种,占全省两栖动物总数的38.33%,隶2目5科。珍稀动物有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云豹、金钱豹、苏门羚、斑羚和中华沙秋鸭;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水獭、斑林狸、林麝鸳鸯、红腹锦鸡、白鹏、蟒蛇;三级保护动物有黑熊、大灵猫、小灵猫、凤头鹃隼、欧鸢、褐耳鹰、赤蝮鹰、雀鹰、普通鹰、灰脸鸷鹰、白腹山鸟、周鸟、燕隼、虎纹蛙、金雕、大鲵等。药用脊椎动物占总数的23.14%,其中鱼类7种两栖类7种、鸟类24种、兽类42种、爬行类32种。林麝为最名贵药物动物。

矿产资源

  黔南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矿产资源有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磷、煤、油页岩、铁、汞、铝、锌、锑、金、铝、铜、火黏土、硅石、石英砂、白云石、砷、重晶石、电石灰石、石灰岩、石膏、辉绿岩、花岗石、紫砂陶、大理石、水晶、冰洲石。其中,磷矿储量比较多,主要分布在独山半坡和三都都江,惠水、罗甸有部分矿点。独山半坡的锑矿储量13.5吨,居全省第一位。

名胜古迹

  黔南山青峰奇、风光绚丽,名胜古迹众多,民族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山、水、洞、林、湖和瀑布为一体,熔旅游、观光、科研考察于一炉,享有“地球上喀斯特地区独一无二的绿色宝库”的盛誉。由它和龙里猴子均、福泉洒金谷、瓮安江界桥,以及福泉古城垣、三都水族风情、荔波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故居、都匀百子桥、文峰因为代表的桥城风光,惠水深黔山庄的燕子洞、百鸟河风景区、贵定洛北河漂流等组成的贵州南线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让人一游难忘。

图为瓮安草塘大戏台

经济发展

  近年来,黔南州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和“一圈两翼”三大主战略,以“5个20工程”(20个产业园区、20个现代高效示范农业园区、20个重点旅游景区、20个示范小城镇、20个城市综合体)为主抓手,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磷煤化工、建材、冶金、装备制造、食品、药品等支柱产业,茶叶、刺梨、蔬果、烤烟、畜牧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正在建设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十二五”期间,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7.76%提高到8.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从2010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6位,经济发展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

  黔南州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23.39亿元,是2011年的2倍,年均增长1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1469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53.58亿元,是2011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10.05亿元,是2011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双双破千亿,分别达1521.44亿元、1066.21亿元,是2011年的2.9倍和3.6倍,年均分别增长23.7%、2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91亿元,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063元和8844元,均为2011年的1.8倍,年均分别增长12.6%、13%。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自治州排位从第九位上升到第五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预计达93.5%(作者:张静  来源: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7-05-11)。

参考资料: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