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概况】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于1990年6月12日成立,位于承德市最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41度35分至42度40分,东经116度32分至118度14分。全县总面积9219平方千米,是承德市面积最大的县。西北、北、东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和南面分别与丰宁县、隆化县接壤,是华北地区通往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要道之一。1989年6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全县辖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3511个居民组,总人口53.6万,其中满族、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32.2万,占总人口60%,是承德市人口最多的县、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县、全国唯一的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政府驻地围场镇,又名椎子山。
【地质地貌】围场县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00-2000米之间,在西部御道口至白水,有一道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的塞罕坝(全称“塞罕达巴罕色钦”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山岭),把全县分为围场高原和坝下冀北山地两部分。围场高原,地势平坦,流水侵蚀微弱,风蚀强烈,多风蚀洼地,地表呈波状起伏,海拔均在1200-2000米,坝下山地是阴山余脉,大兴安岭余脉 和七老图山的交接地带。深山区山岭连绵不段,山峰层峦叠嶂,山环交错,沟谷纵横,山高林密。整个坝下山地,川大山低,许多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下。有些山顶部平坦,为桌状,北部的大光顶子山,海拔1940米为全县的最高峰。
【气候水文】围场县的气侯特点是冬季酷寒干燥,夏季凉爽无暑热,春秋两季多风沙。本县临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季风影响特别强烈,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13.2度,极端最低气温-42.9度,(御道口1957年1月12日)夏季盛行偏南风,七月平均气温20.7度,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春秋季风力较大,最大可达6-8级。
围场县纬度较高,夏季日照时间长,年均温3.3,年均降水445毫米,而且雨热同期,地农林牧业非常有利。九月至次年五月为霜冻期,无霜期短,南北相差悬殊。全县地形复杂,气侯多样,北部坝上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蒙古高原季风气侯,气温低。降水少,风大沙多,无霜期短。西北部和中南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燕山山地季风气侯。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全县旱、洪霜雹冻等自然灾害较多,经常给农牧业生产带来损害。
【水资源】围场县河流很多,并且均于县境内,水浅流急,受雨水补给影响,流量变化大。可分为滦河和辽河水系。伊逊河是本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在本县境内长88.5千米,流域内为主要经济区。小滦河自北向南流经西部地区,在本县境内长 95千米,该河源于塞罕坝上茂密的森林,因汇入滦河故得名“小滦河”阴河源于北部接坝地区,在本县境内长62.1千米,也是本县北部最大的河流。
【旅游资源】围场县是国家生态示范县,也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地。境内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拥有离首都最近的坝上草原,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发现并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古迹有60余处。主要有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木兰围场、千年双榆树、东庙宫、将军泡子、塞罕庙、月亮湖、七星湖、塞罕塔等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木兰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