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工艺 > 民族工艺品  > 详细页面

勐养傣族葫芦丝制作技艺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和勇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5日 浏览量: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乐器之一。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2006年,梁河葫芦丝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河县也有了“葫芦丝之乡”的美誉。

  在梁河县勐养坝子的葫芦丝制作能手冯绍兴家里,我见识了葫芦丝的制作过程。今年62岁的冯绍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傣族民间艺人,被当地群众称为“筚朗道撒那弄”(意为葫芦丝的大师父),也是“葫芦丝王子”哏德全的启蒙老师之一。20世纪50年代,还是懵懂少年的冯绍兴就向村里的老艺人学习吹奏和制作葫芦丝。青年时,冯绍兴制作的葫芦丝在家乡已小有名气。 从学校退休后,冯绍兴与儿子在家里办起了葫芦丝合作社,专门制作葫芦丝并向群众传授葫芦丝演奏技艺。

  在冯绍兴家,一进院门就看见偏房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不用说这些都是用来制作葫芦丝最基本的材料,旁边还有成捆的紫竹。在老冯的工作台上,我看到许多刀子、锥子等工具整齐地排列着,分类很细。老冯一边给我演示葫芦丝的制作过程一边向我介绍: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乐器,构造很特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天然葫芦、竹管和铜质簧片,所以在选料上这三种材料一定是要加以认真筛选的。

  老冯告诉我,作为气箱的葫芦一定要选择颜色发黄、成熟的葫芦,这样的葫芦皮厚结实;如果选那种颜色发白的不成熟的葫芦,皮薄,容易损坏。竹管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音色的好坏。一支好的葫芦丝首先竹质应该细密老成,相对来讲有一定的重量,过轻了就没有分量。

  接下来,就是选择簧片,簧片的好坏有一定的技术标准、振动频率、抗疲劳能力等,这些指标受条件所限都无法加以验证,只能通过试奏感觉簧片振动与竹管耦合发出的声音好坏来加以选择。

  老冯告诉我,把葫芦和装上簧片的竹管组合起来后,并不代表一支葫芦丝完工了,还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要做,那就是“校音”,葫芦丝的好坏要看音准不准,由于温差的变化对簧片振动频率影响很大,所以在以前,校音全靠经验。如今校音的时候,老冯用上秘密武器,一只小巧的“校音器”。将做好的葫芦丝对着校音器吹奏,“校音器”就会显示出吹奏的每个音符,一对照就能看出葫芦丝的音是否准确,如果音不准,则需要取下簧片,用一把类似“锉子”的工具刮簧片,反复校对、调试,直至满意为止。由于 “校音”决定着葫芦丝制作的成败,所以如果不会吹奏葫芦丝,那么也就没有办法制作葫芦丝。

  最后,将制作好的葫芦丝进行电烙铁绘画,勾勒出简洁、优美的图案后,一支葫芦丝就算大功告成了。老冯即兴给我吹奏了一首小调,曲调合音丰富,柔美和谐。老冯说葫芦丝的演奏技巧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竹笛、唢呐等民族吹管乐器要简单一些,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技法,这也是由于它构造本身的局限所致,但是它甜美的音色却极富表现力,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

  如今,老冯家制作葫芦丝后继有人:儿子冯怀利得到父亲的真传,已是制作和演奏葫芦丝的能手;孙子辈也都基本掌握了葫芦丝吹奏技艺,就连两岁半的小孙子一听到葫芦丝的吹奏声都会有模有样地摆几个姿势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