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节日 > 传统节日  > 详细页面

四月八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吉石甲甲莫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0日 浏览量:

  四月八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民俗重要节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节日期间,甘肃、贵州、广西、湘西、桂北、广东等地的汉(客家)、苗、布依、侗、壮、仡佬等民族都会举行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各个地方和各个民族的节日内容和文化习俗不尽相同,但主要都与农事有关。汉(客家)、苗、侗、壮、布依等民族欢庆四月八的活动,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于继承和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祭祖节

  节庆简介:四月八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的祭祖节、英雄节、联欢节。

  习俗:在四月初八这一天,苗族人民要上演傩戏,还举办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跹、武术、茶灯等民间文艺表演。届时苗族人民披戴银饰,穿戴新衣,从山顶、山腰、平坝向四月八节日活动场地聚集,共过四月八,场面热闹至极。

  来源:关于苗族四月八的由来,传说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亚宜”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残暴的统治者进行斗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现在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缅怀亚宜的业绩,弘扬民族英烈的精神,每年的四月初八,苗族百姓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一系列活动来纪念他。苗族同胞家家户户都以吃乌米饭和芦笙歌舞等方式欢度这一节日,以悠扬的芦笙、箫笛和清脆嘹亮的苗家“飞歌”凭吊苗族英雄和祖先。

  发展: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已成为了苗族人民展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的综合性盛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的丰富和增多,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学者到此研究、游客到此旅游、商人到此投资。

  二、浴佛节

  节庆简介:我国的浴佛节又名佛诞节、龙华会,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起的宗教节日,浴佛的仪式开始于印度,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的。

  习俗:在这一天,汉传佛教的信众都要到寺院里去参加浴佛节活动,以此纪念佛祖降生。浴佛节的宗教仪式是念诵经文,赞佛功德,但最重要也最独特的是浴佛。

  来源:相传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的生日,据传说,太子出生后便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七朵莲花,且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当时天上香花飘落,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故农历四月初八由名“浴佛节”。

  三、牛王节、牛诞节、牛魂节

  节庆简介:除了苗族的四月八祭祖节、浴佛节外,布依族、壮族、仫佬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也有四月八,不同的民族对其称呼不尽相同。其中,壮族称“牛魂节”,是壮族传统的牛王诞节日。侗族称“牛王节”,侗语叫“脱生尼”,意为“牛的生日”,又叫“牛王会”,意为“为牛生日会餐”。仫佬族称“牛诞节”,又叫“牛生日”。布依族对四月八的称呼则因地而异,在罗甸等地叫“牛王节”,镇宁扁担山一带称为“牧童节”,安龙、兴义地区则称“开秧节”。

  习俗:在壮族、侗族、布依族、仫佬族的传统文化中,四月八是牛的生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给牛放假休息,不让牛下田劳作,不准放牛打架,更不准宰牛吃肉。人们在这一天要陪伴牛过生日,牵牛外出,游山吃鲜草,把牛牵到水里洗身,清扫牛圈,给牛送上最好的饲料,人放锄、牛脱轭,主家酿制甜酒,用枫叶、紫蕃藤、黄饭花、红兰草等植物的汁液蒸五色糯饭,并给牛吃甜酒和五色糯饭。

  壮族的牛魂节这天,牛在水里洗身的同时河边还有人敲鼓,为牛儿沐浴助兴,午间家家举行敬牛仪式,全家人坐在摆有酒菜的桌边,家长牵着牛绕桌一周,唱起敬牛歌,边唱边喂牛吃五色糯饭,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

  侗族的牛王节,人们还要通过观测天气来预测当年的庄稼和收成,如果是个太阳天,一来好给牛过个好生日,二来则预示着年成可望丰收。如果当天艳阳高照,人们兴奋得其乐无穷,甚至会认为这就是牛王爷爷圣威显灵,降给人间的吉祥,全村男女老少都陶醉在狂欢的节日气氛中。

  仫佬族的牛诞节人们杀鸡、鸭备酒肉等祭牛栏神,并做黑糯米饭祭祀祖先,必须让牛先吃黑色糯米饭后才能进餐,以示对牛的敬重。人们认为,牛是家庭的主要劳力和宝贝,开春以后几个月,农事大忙,牛要犁地耙田,很辛苦,应该让牛休息一下,并喂些好饲料,希望“牛栏神”保佑牛长的健壮。

  贵州的许多地方都过四月八,其中贵阳过的最为隆重。每到这天,各地的苗族、布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贵阳市中心的喷水池、黄平的飞云崖或其他一些地方,吹着芦笙、洞箫、短笛等共过四月八。青年男女们乘此机会唱着情歌寻找自己心仪的伴侣;中年人则聚集谈心,说古谈今。节日活动从白天到夜晚,从夜晚到天明,通宵达旦,欢乐无穷。

  来源:关于壮族牛魂节的来源,传说很久以前,因人间大地光秃,天帝便派遣牛王下到人间来播种百草。天帝命牛王三步种一把草,它误记为一步种三把草,结果杂草遍及大地。天帝于是罚牛王将功补过,不许再上天庭,在人间永远吃草,此后牛王便为农家干重活,成了农家宝。但在壮家心目中牛王毕竟还是一个天神,所以在农历四月初八牛王生日的这一天,众人共同庆贺,为牛脱轭,让它休息,久而久之,就演化为敬牛节、牛魂节。

  关于仫佬族四月八的由来,相传远古时候,仫佬族的先民们耕田种地都是用锄头挖,费时费力,并没有什么可以代替锄头的工具。仫佬族有一个叫罗英的姑娘聪明伶俐,勤劳善良,一天她到山上打猎,看到一只野牛狂奔乱跳,又看到乡亲们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忙碌,就有了捉住野牛为乡亲们犁田的想法,于是,她就追赶野牛。但是野牛在跑时,一只蹄子被夹在了石缝中,罗英无力帮它摆脱困境,只得采来嫩草喂它,并为它唱歌。罗英的善良淳朴,情真意切,不仅打动了野牛的心,也感动了山花、草木、月亮,就连坚硬的石头也为之感动,慢慢地裂开石缝。于是牛的脚就拔出来了,它便随着罗英来到田间,勤勤恳恳地为人们拖犁拉耙,任劳任怨,世世代代为人们耕田种地。

  四、歌王节

  节庆简介:畲族的农历四月初八歌王节,又称“牛歇节”,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为纪念钟子期、钟仪两位歌王而设立的祭祀活动。

  习俗:畲家人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都要设坛祭祀,举行歌会,大唱“大喝”和“小喝”。同时这一天又是畲家耕牛过节,为酬谢耕牛一年来的辛苦劳作,让耕牛歇息一天,严禁鞭打耕牛,还专供好草料和家酿好酒喂牛。

  来源:据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两位歌王,一个名叫钟子期,一个名叫钟仪。楚国乐师伯乐弹琴的曲调“大喝”和“小喝”,意在高山、志在流水,唯有钟子期能和其腔。钟子期死后,伯乐将琴摔掉,从此再也不弹琴。钟仪本是楚郧公,被郑国推荐献给晋国,晋王要他弹琴唱歌。钟仪接过伯乐和钟子期弹唱的技艺,“与之琴、操南音、操土风”。晋王听了大高兴,重用他,封他为礼部侍郎之职。后来为了纪念这两位歌王,把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作为畲族“歌王节”,同时这一天恰好又是畲族耕牛过节,因此也称“歇牛节”。

  参考资料:

  黎学锐,黎炼,走进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仫佬族[M],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书海出版社。

  中国网

  节假日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