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建筑 > 特色建筑  > 详细页面

藏族民居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莫福山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5日 浏览量:

  考古发现,在昌都的卡若,藏族先民于新石器时代即四五千年前,已经学会了用草泥和石头盖房了。吐蕃时期在雅隆河谷建造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松赞干布时的布达拉宫,以及展示佛、法、僧教义的桑耶寺,都是古代藏族先民建筑技术的杰作。

布达拉宫 刘军摄影

  藏族主要居住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为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创造了不同的民居形式。概括起来有牧区民居、农区民居和林区民居三大类型。牧区民居基本为帐篷(房),这种帐篷极适应游牧生活,在冬夏草场转牧时易拆易搭。帐篷的材料是牛毛,先将牛毛捻成线,在织成半米宽、几米长的褐子,然后把褐片连接一起,再用木梁、木柱支撑成人字型,四周用毛绳拉紧,周边用木橛固定,这样就搭成了帐篷。牛毛帐篷呈黑色,比较厚实,顶部有活动褐子,平时打开采光排烟,雨雪天盖上保暖。夏季和重要节庆时,牧民在草原上搭白色帐篷,上绣各种彩色吉祥图案,人们在里面乘凉、喝茶、娱乐。

  搭帐篷有讲究,一般要选在向阳靠水的地方。帐篷搭好后,要在前面立一经幡,帐篷内最里边的正中是供佛的地方,一般都供有佛像,中央处的火塘,是全家人吃饭喝茶的地方,严禁跨越。两边是搭起的睡铺。

  西藏各地农区的民居有碉房、楼房和土木结构的平房等。碉房为四方形平顶式,一般为两三层,过去的有钱人家有四五层的。碉房要求地基坚固,墙壁厚实。楼房多为两层,中间有宽敞明亮的天井,一层为畜圈和堆杂物,二楼住人。卫藏地区农区的民居多为石木结构,即以石砌墙,上架梁椽,顶部抹泥。日喀则地区因缺少石料,民居多用土坯砌墙,然后在墙上抹较厚的泥巴,以防雨水冲刷。藏南一带的民居是平顶宅院。一般是一层平房,建造较为简单,以土石筑墙,以柱梁为骨架,梁上搭椽,椽上铺灌木枝,最后抹泥巴或铺一种不易渗雨水的“阿嘎土”。有经济条件的人家,民居分卧室、客厅、厨房和经堂。经堂供有佛龛,是清净之地,不得随意进入。客厅沿窗户墙边摆放着供人坐的卡垫。客厅的墙壁和门上绘有吉祥图案。

西藏昌都藏族民居 老铁摄影

  甘青一带藏族农区的土木房和“庄廓”民居也很有特点。土木房的墙基多用石块砌成,上面用土坯砌墙。木柱顶梁,梁上架椽,以泥铺房顶。房顶略前倾,房檐安水槽,以便流淌雨水。富裕人家房屋造前廊,门窗雕吉祥图案。

  “庄廓”是甘青藏族农区最为普遍的民居。“庄廓”院墙高近两米,主要功能是挡风沙、保安全,院内除了居室外,还有畜棚、杂物室、厨房等,占地约一亩。庄廓内的房子一般为土木结构,三面建房,一面开大门。堂屋正中供佛堂,院内有煨桑炉和花坛,大门边立嘛呢旗杆。“庄廓”民居受当地汉族民居的影响很深。

参考资料:陶立璠主编,中国民俗大系·西藏、甘肃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