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阿骨打(1068—1123)
完颜阿骨打,亦称完颜旻,即金太祖,金国和女真文字创建者,著名军事家。
他从小酷爱骑射,力大过人,还为人豁达大度,颇具组织才能。23岁就开始披挂上阵,指挥大军,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华。1113年(辽天庆三年),接替兄长乌雅束为都勃烈极(部落联盟长),着手“力农积谷,练兵牧马”,扩充军队,增强女真军事实力。第二年,被辽国授予节度使。完颜阿骨打逐步统一邻近部落,在势力渐盛同时,建城堡修器械,蓄兵攻辽。
1114年(天庆四年)九月,阿骨打不堪辽国欺辱,率部揭起反辽战争。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辽军。不到一年时间,就占领了辽王朝在东北黑吉辽地区的许多重要城镇和据点。1115年(天庆五年)正月初一,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
阿骨打即位后,内修制度,外整军队,准备彻底征服辽国。同年九月,攻占黄龙府城(今吉林农安)。十二月,以2万兵大败辽70万军于护步答冈。次年攻下辽西地区。1120年(金天辅四年),攻陷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1122年,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同年底,攻陷燕京(今北京)。1123年八月,在北返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附近)途中病故。
阿骨打一生驰骋疆场,完成建国与灭辽两件大事,为女真的统一与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金政权建立后,他还对女真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联盟组织进行了改革,清除了同姓通婚等习俗。在对辽征战的同时,重视发展生产。还命令完颜希尹“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创制了女真文字。完颜阿骨打对女真民族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努尔哈赤(1559-1626年)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境)人。建州女真部首领,清太祖。曾兼任明朝官职,通汉、蒙古文字,受其文化影响较深。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的父亲在驰援明军的战事中被明军误杀。努尔哈赤便暗下反明雄志,开始进行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到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首先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落。到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凭着八旗劲旅,终于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事业,在赫图阿拉(后改兴京,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县城西)即汗位,建元天命,国号曰“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在统一各部的征战过程中,为了增强女真人的战斗力,在改造原有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创建了著名的八旗制度。由此改变了女真人以往各部互不统属,松散放任的状态,使女真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黄、白、红、兰四旗,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合称满洲八旗。期间,努尔哈赤还命人以蒙古字母为基础创制了满文。
当后金势力波及蒙古边缘各部时,努尔哈赤娶蒙古科尔沁明安台吉女为妃,与科尔沁、内喀尔喀诸台吉保持和睦友好关系。并逐步得到了蒙古方面的部分支持。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劲旅,以报祖父之仇为名公开反明。翌年夏,后金取得了辽东地区以萨尔浒之战为中心的总体战役的胜利,士气大振。从此,后金由防守转入进攻阶段。1621年(明天启元年)三月,努尔哈赤和诸贝勒率领大军,围攻沈阳,打败明军7万守城部队,占领了沈阳城。第二年又克西平堡、广宁等要地。1625年(天启五年)二月,迁都沈阳。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率八旗兵进攻锦州、宁远,在宁元为明将袁崇焕打败,努尔哈赤亦受重伤,于当年八月去世。由八子皇太极即位。努尔哈赤的戎马征战事业为满洲新民族的形成和清朝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皇太极(1592~1643)
清太宗,清朝开国皇帝。年号天聪、崇德,姓爱新觉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初为四大贝勒之一,主正白旗。具文才武略、屡建战功。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去世,22岁的皇太极即位。1635年11月22日(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宣布废除女真旧族称,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大小领主齐聚盛京(今沈阳),公推皇太极继承蒙古可汗大统,奉上“博格达·彻辰汗”尊号。皇太极随即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极在位17年,大行改革,分编“奴仆”为民户,颁农业法,吸收汉族文化,仿明设六部、内三院、都察院,废四大贝勒共理政制,自掌八旗,加强集权制。改后金为清,称皇帝。译汉书,开科取士,加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统一漠北,伐明及朝鲜。《清史稿》称其“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皇太极完善后金政治制度,大为加强其综合势力,奠定了清王朝统治政权的确立。
萨布素(?—1701)
清初抗俄名将。出生于宁古塔(黑龙江宁安县),满族镶黄旗人,姓富察氏。萨布素自幼熟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喜欢挽弓射箭。少年时常随父亲牧马,同大人一起参加围猎,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军队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与反抗。清朝顺治帝开始调兵遣将,组织抗击。萨布素应征入伍,奔赴前线。自1653年秋至1658年夏,他随沙尔虎达转战各地,参加了多次抗击沙俄入侵的战斗。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1671年冬,康熙帝亲自到东北阅边,检查防务。令宁古塔将军善布教化、招抚沿边各族内迁吉林。萨布素等积极推行康熙的移民政策,使很多人免遭沙俄蹂躏,宁古塔地区抗俄士气愈加高涨。1678年,萨布素晋升为宁古塔副都统。
1681年,沙俄侵占额尔古纳河地区,强行在中国境内抢劫牲畜、毛皮,掠夺银矿,修筑城堡等。1682年,又出兵侵犯黑龙江下游地区,大肆烧杀抢掠。康熙授权萨布素统兵,前往黑龙江。他按康熙“建城永戍”的意图,督励将士,日夜修建城堡,构筑工事。1683年,朝廷开始设置黑龙江将军,康熙钦定任命“为人甚优”的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自此开创了东北划分为盛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行政区的格局。
萨布素肩负重任,戍守黑龙江流域,整饬边防,筹画屯田,造船备炮,构筑土墙,挖掘深壕,加固旧瑷珲城作将军官署,使之成为具抗御能力的城堡。他指挥清军,配合黑龙江两岸各族人民,扫荡雅克萨周围各个据点的俄军。俄军节节败退,清军士气大振。1685年四月,彭春、萨布素率领清军自瑷珲出发,水陆并进,直攻雅克萨。五月中旬,萨布素指挥前锋骑兵部队,俘虏散落于雅克萨城外各处的哨兵,扫清外围。指挥清军水陆布阵,包围雅克萨,进行总攻。清军万炮齐发,将士奋力冲杀,经数天激战,城中俄军死伤惨重,被迫向清军投降。这场战役清军大获全胜。
不甘失败的俄国侵略者率残兵败将,卷土重来。1686年六月,萨布素率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发起猛烈进攻。即将取胜时,沙俄政府提出议和谈判,乞求清军撤离雅克萨之围。康熙下令撤退。
1689年夏,萨布素奉命率1,500名清军,驾船驶往尼布楚,参加中俄边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萨布素向清使团提供了黑龙江流域各种自然和历史的准确情况,以及沙俄入侵的罪恶行径,争取了主动。最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迫使沙俄暂时停止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条约签订后,萨布素曾建议驻兵屯田,开发和保卫边疆。
1690年,萨布素坐内大臣班。1692年,奏建齐齐哈尔及白都讷城。1695年,奏请于墨尔根(今嫩江县)两翼各立一学,设助教官,选新满洲及锡伯、索伦、达斡尔每佐领下幼童一名,教习书艺,设立满洲学房——龙城书院。为黑龙江建学之始。
1696年春,萨布素随从康熙帝征准噶尔蒙古,奉命为东路总指挥,统领东三省八旗兵及科尔沁蒙古兵,自索岳尔齐山进围,再立战功。
萨布素治军严明,深得民心。任黑龙江将军历时18年,驱逐沙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为巩固东北边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修城筑镇,扩充兵源,发展生产,建学兴教,发展旗屯官庄,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城镇迅速兴起。
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
清圣祖,年号康熙,故亦称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
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8岁的康熙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代理国政。当时,鳌拜等人专权擅政,为非作歹,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三个藩王也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后,在祖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智擒鳌拜,剪除其党羽,夺回权力。继而宣布“永停圈地”,下令削藩,并着手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很快扭转政局,展现中兴之势。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叛乱,统一西南各省。两年后降服郑克塽,收复台湾。二十四年(1685年)出兵驱逐盘踞黑龙江流域雅克萨城的沙俄侵略军。二十八年(1689年)与俄国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巩固了我国东北边防,捍卫了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占据天山南北并不断内犯的准噶尔蒙古军队,统一漠北地区。五十九年进军西藏。
在统一全国的同时,康熙采取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利商便民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医治战争创伤,增加收入,巩固政权。他曾6次南巡,察阅河务、调查民生,观览风俗民情。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升平盛世”。
康熙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从中国的四书五经、词章、历算等传统文化,到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几何等自然科学,均有一定造诣。他十分重视人才和学术研究,开博学鸿词科、明史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为保存、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执政61年的康熙因病去世,终年69岁。他一生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于守成之中创业,使天下安泰、四海承平,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建立了丰功伟业。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著名词人,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亦善骑射。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31岁。
纳兰性德是朱邸红楼中的贵公子,才华艳发,多愁善感。虽曾有积极用世的抱负,却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侍卫职司单调拘束、劳顿奔波,远不合他的情志,使他雄心销尽,失去了“立功”“立德”的兴趣。上层政治党争倾轧的污浊内幕,也使他厌畏思退。诗人禀性和生活处境相矛盾,使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的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长期随驾出巡还破坏了他的家庭生活。职业苦闷和离愁别恨交织,再加上爱妻亡故的打击,使他深陷苦海。他怨天不成,尤人不能,便把无尽凄苦倾诉于笔端,凝聚为哀婉缠绵的词章。纳兰性德以特出的艺术功力弥补了题材狭窄的不足。其词 “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况周颐《蕙风词话》)。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王国维曾说:“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遗愿,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人间词话》)所谓“未染汉人风气”,就是指他能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意境天成,没有因袭模拟、堆垛典故的毛病。纳兰性德凭着敏锐的灵觉和高度的语言概括力,独造新境,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三百年来,尤其近百年来,他是拥有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清代词家。
纳兰性德原有《饮水》《侧帽》两本词集,今统称《饮水词》,或称《通志堂词》,存词三百多首。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
多尔衮,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少年时多次随父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年方十六便获“墨尔根代青”(满语“聪明王”)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其兄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并于第二年率八旗军入关,问鼎中原。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最重要的决策者。先后被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为其平反,复还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追谥忠,配享于太庙。
图理琛(1667-1740)
图理琛,满洲正黄旗人。字瑶圃,姓阿颜觉罗。内阁学士,中国清代旅行家,康熙和雍正两朝重臣。
图理琛少时家贫,体弱多病,稍长,习读满文与汉文,旋由国子监监生廷试,选取翻译纲目。康熙二十五年(1686),考授内阁撰文中书舍人。此后十年间,先后奉命散赈山西、陕西两省饥民,察看南河,监制 绵甲,颁赐诏书,业绩斐然。
康熙五十一年(1712)4月,图理琛以内阁侍读身份出使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慰问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清政府由理藩院行文俄国当局,要求允许使团过境。但受俄方阻挠,图理琛等经过两年多时间才到达土尔扈特汗阿玉奇驻地,受到盛情款待。图理琛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3月返京,授兵部员外郎,路经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乌拉尔山等地﹐记录了沿途所见山川形势﹑动植物分布﹑河流水文﹑村落居民﹑器用风俗等﹐於雍正元年(1723)用满﹑汉文字刊行﹐名为《异域录》(上下两卷)。
此后,图理琛多次奉命出使俄罗斯,往定喀尔喀与俄罗斯边界。雍正五年(1727),从策凌为副使,与沙俄签订中俄布连斯奇界约" 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中俄恰克图办约》。历任陕西巡抚、吏部侍郎等官;乾隆初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
《异域录》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异域录》卷首附有俄罗斯地图﹐是中国较早介绍俄国地理方面的著作,受到各国学者重视﹐先后被译成法﹑瑞典﹑俄﹑英等文字。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5)
清高宗,“乾嘉盛世”的缔造者。年号乾隆,故亦称乾隆帝。雍正皇帝第四子。
弘历自幼聪明好学,过目成诵,文武兼备。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弘历即位,改年号为乾隆。时年25岁。
乾隆即位时,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70余年的治理,已呈现出繁荣景象。在此基础上,乾隆帝通过推动农业、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建设,使清朝达到了强盛的顶峰。
乾隆天资聪颖,“幼读诗书,颇谙治理”。即位后,实行宽严相济的治国之道。他吸收康熙、雍正时期治国政策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从康熙以来,治国之策时宽时严,利弊相生。康熙以宽大治国,导致官民不畏法,诸事废弛;雍正则从严治理,却政气繁苛,民受苦累。乾隆帝刚柔相济的为政之道,稳定了民心和社会秩序,也持久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建设方面,乾隆在即位之初便以宽大为政,重视农业发展,认为“务本足国,首重农桑”。他减免农民租税,提倡开垦荒地,注重农业耕种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设施,关心民众疾苦,推行“摊丁入亩”的土地政策。到乾隆中叶,当时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了700万顷,比顺治末年增加了30%。商业和城镇发展十分兴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乾隆重视文化,重开博学鸿词科,以学致化,并组织大批文人访求书籍,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等书籍的编纂工作。并下令组织撰写《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及各省通志。乾隆在文化上最突出的功勋,是历时十年组织编辑了空前绝后的《四库全书》。收集了过去的敕撰本、内府本、各省采访本、私人本等一些流行本加以重新校勘,按经、史、子、集四部分门别类地整理汇编,收入了各种图书3,503种(一说为3,461种),共79,337卷,36,275册。经过这次规模宏大的编辑整理,很多珍本秘籍得以保存下来。
乾隆曾夸耀自己“十全武功”,并自号“十全老人”,作《十全记》一篇。所谓“十全”为:平准噶尔为二;定四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这十次战役,对国内边境少数民族的平叛战争均取得了胜利,对外战争也均以外国求和而结束。这里特别应提到的是反击廓尔喀入侵。乾隆五十五年(1790),吞并尼泊尔的廓尔喀族侵略军入侵西藏日喀则,占领扎什伦布寺,大肆掠抢。西藏的达赖、班禅向清王朝报急。乾隆闻讯后,即派大军入藏,收复西藏失地。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乾隆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乾隆五十七年(1792),颁发了《钦定西藏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力;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明确转世活佛的灵童继位要由中央政府批准。这些措施使西藏地区同中央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
乾隆六十年(1795)到来时,当了60年皇帝的乾隆以“不敢上同皇祖(康熙)纪元六十载之数”为由宣布退位。第二年正月,乾隆帝举行内禅典礼,让位给颙琰,即嘉庆皇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仍总持朝政。嘉庆四年(1799),乾隆病逝,享年89岁。谥庙号高宗。葬于裕陵(今河北遵化县)。
曹雪芹(1724—1764)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河北省丰润县,生于南京;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清代著名小说家,世界名著《红楼梦》前80回作者。曹雪芹最初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家庭里,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1727年(雍正五年),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他的家庭居处屡迁,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贫民百姓的沧桑之变,使他对社会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后来,曹雪芹离京迁居西郊农村。晚年的生活颇为凄凉悲惨,“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病无医,又加上幼子夭折,所著长篇小说《红楼梦》一书尚未完成,他便与世长辞,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遗憾。
曹雪芹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他的祖父曹寅工诗词、善书法,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曹雪芹深受其祖父的影响,工诗善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迁居北京西郊后,他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出不朽的巨著《红楼梦》。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后40回为高鹗续成。《红楼梦》艺术成就极为辉煌,可谓中国古典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