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1215—1294年),又作呼必赍,为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是蒙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第四子拖雷之子,蒙哥汗之弟。蒙古语尊称忽必烈为薛禅(意为“贤者”)皇帝。忽必烈为藩王时,便“思大有为于天下”召藩府臣僚及四方有识之士,问以治道。蒙哥汗元年(1251年),受命掌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爪忽都。忽必烈相继遣使抚治邢州,力阻官吏肆杀无辜,置五仓令民入粟,以资军行,立经略司于汴,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均卓有成效。三年,受京兆分地,遂立屯田,兴农业;举汉儒,建学校;遣将校,戍诸州;印交钞,佐经用,使关陇大治。同年,与大将兀良合台分军征云南,收降摩沙蛮、白蛮,灭大理。六年(1256年),开府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岗,后建成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同年,益怀州为分地。因地广权重,遭到亲贵忌谗,致使蒙哥汗生疑,忽必烈采纳姚枢建议,遣家小入质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并亲自入觐,始解疑。八年(1258年),从汗征南宋。次年,统军围鄂州(今武昌)。闻蒙哥汗死讯,又得知弟阿里不哥欲谋汗位,遂与宋约和,罢兵北还。宋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由合丹、塔察儿等诸王翊戴,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鉴于蒙古“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的状况,提倡文治,推行汉法,以适应中原地区的统治。同年四月,阿里不哥纠合西北诸王在和林自立为汗,引起内讧。中统三年(1262年),平定李璮之乱。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平息阿里不哥之乱,迫其归降。继将统治中心由开平南迁至燕京(今北京),复称中都。升开平为上都,作驻夏之地。八年(1271年),依中原传统,改大蒙古国国号为大元。翌年,改中都为大都,确定为首都。即位后,采纳汉族士大夫建议,“近取金、宋,远法汉、唐”,日臻完善国家机构,在保留蒙古原有的“达鲁花赤”(镇守官)、“札鲁花赤”(断事官)等官制外,在中央,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纠察百官,在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后陆续在全国建立十个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政权稳定后,重新发动对宋战争,十年(1273年)取汉水中游重要军事重镇襄阳、樊城,次年以伯颜为统帅,大举伐宋。十三年(1276年),占临安,收降南宋皇室。十五年、十六年,相继破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抗元力量,灭宋,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
这一时期,内战未断,北有乃颜之乱,西有海都称兵。二十四年(1287年),平息乃颜,终世祖一朝履破海都对和林等地的进犯,维护了广大边疆的安全。同时,不断对邻国进犯,多次出兵安南、占城、缅国,至元十一(1274年)、十八年(1281年),两征日本,二十九年(1292年),进兵爪哇,均遭失败。其统治时期,中国出现空前规模的统一局面,结束数百年来南北对峙,诸国并立状态,促进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及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推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锐意改革,在经济上,实行“以农桑为本”的重农政策,举农桑,扩屯田,修水利;在政治上,广行汉法,建行省制度,定朝仪,立官制,制法律。在文化上,奖励文士,兴学校,设国子学,颁行八思巴蒙古新字,促进了社会的繁荣。成宗铁穆耳即位后,追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元朝画家刘贯道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绘制的《元世祖出猎图》,其中骑著黑马、身穿白裘者是元世祖忽必烈。(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参考资料:
1.高文德主编:《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编写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