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及西南各民族农民起义影响下,19世纪60年代初期,居住于陕、甘等地的广大回族人民,因不堪忍受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纷纷奋起进行反抗。他们予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以严重打击。斗争遍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数省,前后持续12年,这是回族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起义,史称“西北回民大起义”。它是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力开端的各民族农民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治元年春,在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联合捻军进入陕西的直接推动下,关中各地回民纷起响应,短时间内形成了十八大营,其首领是白彦虎等18人。起义军曾包围西安达3 年之久,还曾包围了潼关,一度威胁着陕晋豫的咽喉要地和山西滨河一带的地区。在周至,则有与杜文秀及太平天国有联系的蓝大顺据守。陕西回民起义不久,即与甘肃西南部回民取得联络,于同年秋占据泰州(治所在今天水市)秦安。翌年,平凉、固原、西宁、狄道、河州、宁夏,先后为义军所占据。当同治五年(1866年)捻军梁王张宗禹等部进入陕西时,原来已经退到甘肃的陕西回民起义军又纷纷东下,与捻军协同战斗,“捻回合势”曾造成西北反清革命形势的高潮。甘肃回民起义军的迅猛发展,在甘肃形成了以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为中心的四个反清基地,起义领袖为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
同治二年初,清廷以多隆阿为钦差大臣,西上攻回,相继攻陷回民军后方基地羌白旗、王阁村等地,并借口“护汉”,在史家河一带屠杀回民。其时,甘肃、宁夏、青海广大地区回民也纷纷起义,并逐渐形成四支主要力量;以马占鳌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甘肃南部;以马化龙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宁夏南部;以马文义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青海东部;以马文禄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甘肃西部。其中以马化龙部力量最强,成为整个西北回民起义军的中坚。
同治七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西上攻回,在陕甘交界处招降了以董福祥为首的散兵游勇,成为回民军凶恶的敌人。同治十年左宗棠攻占回民军马化龙部活动中心金积堡,次年又在太子寺击败甘肃南部回民军,并打败了青海回民军马文义部,占领西宁。同治十二年,甘肃西部回民首领马文禄向清军投降后被杀,白彦虎率部逃往新疆,清军占领肃州。至此,坚持十二年之久的西北回民起义全部失败。
这次西北回民大起义的结局是非常惨烈的,陕甘回族人民遭受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它虽然被清朝统治者残酷镇压下去,但同时,也给了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它是当时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遍及全国反清高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1.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王锺翰:《中国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