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艺术 > 民族器乐  > 详细页面

蒙古族传统乐器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5日 浏览量:

  蒙古民族传统乐器,除了最具特色、名声远播的马头琴(本栏有专述)外,还有蒙古四胡、火不思、蒙古筝、蒙古琵琶和托布秀尔及蒙古鼓等。

  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也是蒙古人独有的传统乐器。以齐·宝力高为首的国际马头琴协会经常在国内外举办音乐会,使蒙古草原的“万马奔腾”震撼之声响彻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马头琴爱好者正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独特的民族乐器。

  蒙古四胡蒙古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胡尔”,康熙朝编纂的《律吕正义后编》中称之为“提琴”。蒙古四胡也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歌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和《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蒙古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 蒙古四胡对汉族民间说唱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

  火不思火不思,是一种四弦弹拨乐器,是古代广为流传的民乐器,后来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之一。火不思不仅可以独奏,而且还可以伴奏、合奏。火不思音质圆润,音色清纯,适于表达欢快喜悦的情感。人们以为,这一古老乐器经过明清战乱已经失传。可喜的是,火不思出人意料地在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华美仙家传了下来。内蒙古歌舞团演奏员青格勒图先生根据在兴蒙乡传下来的火不思样式,于1976年研制出了新火不思,在蒙古地方广泛传播开来。

  早在明朝文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大元及北元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当时,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曾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蒙古筝,蒙古语称雅托嘎或雅托克,也是弹拨乐器。《元史》记载:“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弹蒙古筝时,弹奏者坐在地上,一端搭在腿上,另一端执地,用两指弹拨。过去,蒙古土默特弹蒙古筝的人多,直到清同治年间,在土默特旗好多蒙古家庭都曾保留有这种乐器。

  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蒙古琵琶,弹拨类弦鸣乐器。音箱呈瓢形,薄木板盖面。板面左右各开一月牙形音窗,边沿绘民族图案,下部两侧绘云卷图案,头部较长并向后弯,左右各设弦轴两个。颈部设四相、十三品,张丝弦四根。常用以独奏或歌舞伴奏。古代宫廷乐队亦曾用。原为匈奴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托布秀尔,新疆蒙古族特有乐器之一。是中国北方古游牧民族中所流传的木质短颈拨弦乐器的后裔,造型美观而又制造简便,音色优美浑厚,便于携带。特别适合于游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喜爱。为弹拨乐的一种,音色独特,常用于呼麦伴唱英雄史诗《江格尔》时使用。还常在民间喜庆集会上弹奏《萨吾尔登》舞曲,也可演奏单独供欣赏的乐曲。

  托布秀尔为蒙古语,意为像扣子一样的琴。该琴极像蒙古袍上的钮扣,琴箱为圆形,像扣子;琴杆像蒙古袍扣子的“西勒布”(扣上的绳带),而西勒布上的两道缝线,更像琴耳(琴弦轴),该琴由此得名。托布秀尔素有蒙古民族音乐“活化石”之称,其器身以本地的鱼皮或羊皮制成,器头和器杆都是用特定的木头制作,而托布秀尔的弦,一般用马尾和羊肠子特制。托布秀尔造型美观,音色优美浑厚,所以深受当地人喜爱。

  蒙古鼓,蒙古语统称为“亨格日格”。蒙古族的鼓类有多种,盛于元代的较为有代表性的是战鼓;《元史》卷七一《礼乐志》云:“杖鼓者,制一木框,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一杖,左拍一手。”而较此更为早期的匈奴时代的鼓则以骑在马上所演奏的鼓较为多见。如羯鼓,其状如桶,唐代时改为“下乘以牙床,鼓之两面具击”(《羯鼓录》)。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