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滇西北金沙江上游,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中心的纳西族地区,流传着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和表音文字哥巴文。它们都是记录纳西语的文字。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个方言。这两种文字都用于纳西族的西部方言区。
纳西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3世纪时生活在今四川盐源一带雅砻江和无量河流域的“摩沙”人已经载入史册。其后不断分支繁衍,受吐蕃和南诏的统治,与汉、藏、白等民族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元初,在今丽江正式建立府一级的封建地方政权。明代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官知府的鼎盛时期。清初逐步进入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初前已有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
纳西族称东巴文为“森究鲁究”,意思是“木石之标记”。一般认为,东巴文的产生和应用,约在公元7世纪左右。隋末唐初,纳西族原有的巫教,受到吐蕃本教的影响,形成东巴教。纳西象形文字开始为东巴教徒所使用。被称为东巴教圣地的中旬县三坝区白地乡白水塘旁,存有明代嘉靖甲寅(1554年)年的一块摩崖,为丽江纳西族土知府木高的汉文题诗,头两句是“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诗末注明此地是“释理达多禅定处”。“佛地”即白地,“一行僧”指白地著名大东巴时明,“释理达多”即东巴教祖师丁巴什罗。阿明是白地纳西族古代“叶”氏族的父子联名第九代,东巴经中有以他命名的经书,白地尚存东巴教灵洞崇拜的阿明岩洞。从明代嘉靖甲寅上朔500年,为公元11世纪中叶(宋仁宗时)。由此可知,阿明是一个传播东巴文化有贡献的北宋时代的白地纳西人。东巴文化开始形成的中心在白地。另据《元一统志》通安州(丽江)人物传载:“麦宗、麽些人也,祖居神外龙山下(玉龙山),始生七岁,不学而识文字;及长,旁通吐蕃、白蛮诸家之书。麦宗生于13世纪初年(宋理宗时),“不学而识文字”当指象形东巴文,“吐蕃,白蛮诸书”即藏文和汉文。麦宗是纳西族中有历史文献记载的通晓多种文字的第一个历史人物。这时东巴文化的中心已经自白地移往玉龙山下的丽江了。
哥巴文的“哥巴”一词,意为“弟子”,说明这种文字是由后世弟子们所创制;哥巴文中有大量象形文的缩写字并借用不少汉字,说明哥巴文的产生晚于东巴文;从象形的东巴文发展到表音的哥巴文,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另外,明修《木氏宦谱》阿琮(麦宗)传有“且制本方文字”之说,当指哥巴文。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今丽江上桥头已有哥巴文的摩崖出现,说明至少在明代中期哥巴文已经流行。
东巴文是象形文字(也有认为是图画文字),它比原始记事的图画文字进步,但又比能系统记录语言的表意文字原始。东巴文由象形符号、表音符号和附加符号构成,以象形符号为主。在象形符号中包括象形、会意、合体、转意、指事等字符;表音符号包括假借字和形声字;附加符号是各种点、线等不能单独成字的符号。哥巴文属音节文字,笔画简单,一个字表示一个音。但标音不标调,难区别词义。又有一音数字和异义同字,难确解其义。流行范围和写下的经书数量,远不及东巴文。
东巴文主要用于手写东巴经,书写方法和表意方法比较原始。绝大多数东巴经,并非每句逐字都写出来,而是只写出一部分。因此,它在研究人类如何用原始象形文字记录语言方面,很有学术价值。受东巴文影响而派生的文字变体和经书,尚有玛丽玛沙文、阮可经、鲁鲁经等,均流行在纳西西部方言区内的某些支系中。
东巴文的典籍主要是卷帙浩繁的东巴经。国内外现存东巴经约有20000多册。国内以北京图书馆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图书馆最多,其次为台湾省国立博物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省图书馆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丽江)。国外以美国国会图书馆最多,其次为哈佛大学博物馆、柏林国立图书馆和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东巴经可分为十个大类,有祭山神龙王经、除秽经、祭风经、消灾经、开丧经、超荐经、祖师什罗超荐经、大退口舌是非经,求寿经、零杂经等,共600多种。其内容涉及纳西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初期封建社会的历史,以及天文、气象、时令、历法、动物、植物、五金、医药、畜牧、农业、手工业、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民族、民俗、家庭、婚姻等,包罗万象,可以说是研究古代纳西族的资料宝库。
国内研究东巴文有突出贡献者为方国瑜、傅懋勣、李霖灿等人。方国瑜1936年完成《纳西象形文字谱》初稿,历经沧桑,四易其稿。在和志武协助参订下,1981年精印出版了这部专著。李霖灿1929年开始研究东巴文,著有《麽些象形文字字典》、《麽些标音文字字典》、《麽些经典译注九种》等三部专著。傅懋勣于1940年开始研究纳西族语文,著有《维西麽些语研究》、《丽江麽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等。国外研究东巴文成绩显著者,有法国人巴克著有《麽些研究》;美国人洛克著有《纳西英语百科词典》两卷,西德人雅纳特著有《东巴经目录》(五册),日本人白鸟芳郎编有《中国大陆古文化研究》第八集纳西族研究特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单位,对东巴文和东巴文化作了许多调查研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丽江),集中力量搜集整理东巴经,先后印行了数十种东巴经译本。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中国老一辈和新成长的汉族和纳西族学者,就有关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发表了近百篇有关东巴文化的论文,云南人民出版社选编了一部40万字的《东巴文化论集》,于1985年出版,它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研究东巴文化的学术水平。
东巴文、哥巴文《对照字汇木刻版》
编辑:王韵茹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