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吉祥图案由枫树、芦笙、蝴蝶、神犬与牛龙所组成。多种美丽的象征图案,表达了苗族不同支系图腾崇拜的丰富文化内涵。
苗族支系繁多,其中三大苗族方言区都崇拜蚩尤,吹奏古乐器芦笙。相传芦笙是诸葛亮教苗族人做的,因此他们把芦笙也称为孔明管。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于跳芦笙舞。在苗族村寨里,都有一个跳芦笙的中心院坝,在夏秋时节的月明之夜,芦笙鸣响,全寨子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一起,随着轻松活泼的芦笙曲翩翩起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每年农历9月过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届时四面八方的群众聚集在一起,万把芦笙齐奏,众人齐跳芦笙舞,场面蔚为壮观。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在苗族神话中,传说蚩尤被黄帝打败后械而杀之,“蚩尤所弃桎梏,是谓枫木”。至今一些村寨仍把枫树视为护寨树。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
在苗族传说中还有“蝴蝶妈妈”开创人世的传说。在苗族古歌《 妹榜妹留》里,说蝴蝶是被风吹到的神树枫木心中产生出来的,与水泡游方(恋爱)生下12个蛋,其中一个孵化出苗族始祖姜央。苗族传说中以蝴蝶为始祖象征,称为“蝴蝶妈妈”。
牛龙和麒麟,则是苗族刺绣中常见的装饰图案。这种形象的产生,与苗族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牛是人类的亲密伙伴,人们耕田犁地离不开牛。苗族有敬牛之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过“牛王节”,届时备香桔、酒,鸡等供品祭牛王。龙是中国多民族崇拜的图腾,也是苗族崇尚的灵物和吉祥物。在苗语中,龙称为“勇”,传说远古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化出水龙、老虎、雷公及苗族祖先———姜央。长大后,水龙下深潭,雷公上蓝天,老虎入山林,姜央在平地种庄稼。一天水龙上岸散步,遇上雷公互争地盘,姜央路遇不平,帮助水龙战胜雷公。水龙感谢姜央为它主持公道,变成一头水牛紧跟姜央身边,为人翻犁田地。苗族人民把传说中的龙与现实生活中的牛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牛龙形象。牛龙躯体粗壮,没有龙爪,龙体用锯齿纹、螺旋纹装饰,龙头长出牛犄角。苗族的“牛龙”形象多见于刺绣、剪纸纹样中,特点是龙身牛首,形象温柔亲和、憨态可掬。
东部地区的许多苗族有盘瓠(一种神犬)崇拜的信仰习俗。湘西苗族传说,在远古时代,高辛帝王的女儿辛女与抗敌功臣盘瓠私奔婚配,从京城来到沅水中游西岸蛮荒之地创建家园、繁衍生息。后来盘瓠不幸遭谋杀抛尸于沅水,辛女沿着沅水流域寻夫尸体,哭干了泪水而气绝化为一巨石屹立于沅水之滨,后人称之“辛女岩”。湘西苗人尊辛女为“神母”、尊盘瓠为“神父”,并立“辛女庵”“盘瓠庙”祭之。盘瓠的形象似神犬又似麒麟,有人将其称为“龙麒”。
牛龙与麒麟的形象亲切和善,表达了苗族人民期盼生活美好和幸福吉祥的愿望。
参考资料:
1.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360百科:《盘瓠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