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蜡染技艺,是苗族传统手工技艺。历史上称蜡染为“蜡缬”,是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列的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在苗语里的发音为“务图”,是蜡染服的意思。目前,苗族蜡染主要流布地区为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等苗族聚居区。 从很多苗族地区流行的《蜡染歌》来看,蜡染历史悠久。据考证,苗族的先民最早掌握蜡染技术是在先秦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宋代“点蜡幔”(蜡染)已在五溪地区盛行。明清时代,苗族蜡染衣料成为苗族人民的最多穿着的衣料。贵州的安顺、丹寨等地的蜡染技艺最为高超。安顺被称为“蜡染之乡”,清代皇家宫廷就曾珍藏有一幅安顺市郊苗族蜡染背扇扇面,这项工艺品目前珍藏于故宫博物馆。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蜡染是用蜡将花纹点绘在织物上,然后在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覆盖的地方则不能染色,去蜡整个织物会呈现出点绘时的白色图案。苗族蜡染中花纹有半月、粗勾、长直线、不规则的小方格、粗条"十"字、太阳光芒、小圆点、粗条大圆圈等,风格古朴厚重。蜡染技巧最核心之处在于“冰纹”, 冰纹”是因蜡块折叠迸裂后导致染料渗透不均匀所成的染纹,这种图案纹理带有浓烈的抽象色彩。安顺地区的苗族蜡染以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的几何纹样为主。具体制作时需要经过浸布、点绘蜡、染缸浸泡、漂洗、回收蜡、脱蜡等多道工序。 除上述工序之外,蜡染需制作蓝靛和发染缸。苗族蜡染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它的主要产品也都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如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蜡染为衣裙装饰在苗族妇女身上极为普遍。
随着现代纺织品向苗族地区的渗透,蜡染已经不再是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不再身着蜡染服饰,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蜡染用品也被现代纺织品取代。目前,蜡染手工艺制品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而走向了市场,一些质量低下,制作粗糙的蜡染制品涌现,对这项传统的民族技艺造成了很大冲击。
2008年6月7日,贵州省安顺市申报的苗族蜡染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编号:Ⅷ-25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贵州省丹寨县、四川省珙县、贵州省黄平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