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曼的智慧恩赐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7日 浏览量:

纳西族群众在石头城下欢快的歌舞(摄影:王寿林)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系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是一个民族文化大县。世居民族多、民族团结和谐、文化多元包容开放、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文化产业繁荣而潜力巨大,是玉龙县的重要县情。玉龙人民除了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白沙古镇、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老君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巴古籍三项桂冠以外,还用智慧、情感、血汗,造就、呵护、保全了三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琉璃殿与大宝积宫、宝山石头城、金沙江岩画)。它们是深藏在梦幻丽江的三颗珍贵明珠,正凝结着纳西儿女的寄托和期待,迎接海内外有识之士来发现与探秘。它们必将穿越历史、空间和思维、意念,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白沙壁画

  大研古城往北8公里的玉龙县白沙古街及白沙明清古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沙壁画分布在白沙明清古建筑群中的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阁内。白沙壁画由纳西族木氏土司组织绘制,其绘制时间跨越明初到清初300多年,先后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众多画师参与创作。白沙壁画现存45幅,约144平方米。

  历史上,木氏土司是纳西族的最高统治者,以忠君爱国、友邻睦族、知文重礼、信奉佛教而闻名。木氏同时推崇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东巴教便是为了更加妥善、到位、全面地处理好自身与朝廷、藏族人、白族人、纳西族内部的各种关系。所以,白沙壁画的内容以宣扬宗教教义为主,综合了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题材;在艺术风格上则融合了汉文化传统技法和藏、纳西等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壁画用笔设色细腻流畅、色彩绚丽多姿,人物造型逼真、体态各异、栩栩如生,并采用垒金、贴金等手法,更显出艺术精湛和金碧辉煌。 

  大宝积宫现存壁画12幅,琉璃殿现存壁画16幅,大定阁现存壁画17幅。其中,大宝积宫的壁画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幅为《如来讲经图》,高3.67米,宽4.98米,面积18.29平方米。该画共绘制100个神像:中央主要造像为释迦牟尼,上列绘18尊者,两侧绘道教神像,下端正中绘藏传佛教护法三金刚,外侧绘四大天王。让不同教派的神佛巧妙、自然、和谐地聚集在同一画面的艺术创作是丽江白沙壁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白沙壁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突破宗教题材的局限,采用写实的手法,描绘明清时期纳西族社会生活场景。如《普门品》佛经故事画中的百姓乐舞、屠猪、木作、纺织、钓鱼、打铁、砍柴以及官吏、差役、罪犯、刽子手、旅行人等画像,生动逼真地反映了纳西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状况,是明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白沙壁画堪称汉、藏、纳西民族绘画艺术交融的典范,并已成为中华文化之瑰宝。1996年12月,琉璃殿与大宝积宫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5月,云南省文物局正式批准成立玉龙县白沙壁画博物馆。白沙壁画的保护管理工作正朝着更加专业、规范的方向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可染画院研究员王书杰说: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白沙壁画,主要表现内容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道教。这种多种宗教糅合的壁画,与丽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分不开,彰显了多民族杂居、多宗教信仰的时代特征。白沙壁画的制作历经明清两朝300多年,时间跨度漫长,不同时期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神态的刻画,在大的开合之中寻找统一,在特定内容形式中寻找诸神内在关联,在诸神与世俗的转换中把生活的体验融入壁画的创作中,反映了当时纳西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状况,从而使壁画在宣扬教义阐释经典的同时赋予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白沙壁画绘画技法娴熟,构图疏密有序,刻画简约入微,线条自然而飘逸,色彩绚丽而典雅,融合了历史、宗教与绘画,是滇西北各民族传统友谊的结晶,为滇西北艺术与宗教研究留下了珍贵实物资料,亦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

宝山石头城

  宝山石头城位于丽江市玉龙县宝山乡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一座重要边关,系纳西族先民建立的一个古城堡。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入滇并以革囊渡金沙江,纳西族酋长阿宗阿良在石头城迎接并率部归附,使元军得以顺利西进克大理,完成对南宋王朝南北夹击的战略布局。阿宗阿良被元朝廷封为茶罕章管民官(世袭土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宝山县;至元十六年(1279年)始设宝山州,属丽江路宣抚司,石头城为宝山州之州府。

石锅、石床、石槽,石头城屋里的陈设都与石头有关。(摄影:和慧军)

  宝山石头城建在一块突然隆起的蘑菇状天然岩石上,面积约0.5平方千米,城三面皆是悬崖峭壁,另一面石坡直插入金沙江,仅设东、西两座城门可供出入。依靠天然屏障并就地势在东、南两面筑城墙,建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城内民居依石而建。生活在石头城里的百余户纳西族居民,就着天然岩石凿成路、台、阶、渠、壁、柱、床、灶、凳、槽、缸、灯⋯⋯全然一个活生生的石器社会。智慧的先民以石筑田、蓄土,将石山改成梯田,梯田由山顶斜插而下直抵金沙江畔,层层排列高达两三千米。他们发明了独特的灌溉技术,确保了田地的肥沃高产。

  宝山石头城无疑是研究中国古城堡、古村落历史、文化、建筑、军事、防御等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1988年11月,宝山石头城被公布为丽江县(2003年,丽江县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宝山石头城被公布为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宝山石头城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宝山石头城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委员叶武林说:当你置身在以石头为机理的三横五纵的街巷中时,感到自己已身悬空中。低头俯视脚下的石阶会凌空中断不知去向,不由地脚底发软。抬头仰望层层老屋叠压在头顶,谁家门窗你都伸手可触,似乎随意可进。一阵狗吠,吓你一跳,仔细一听,狗并不在身旁,而在对面山上,虚惊一场。夜阑人息,白天所有的人和物均隐入夜色的茫茫之中。万籁俱静,唯有金沙江的涛声从深谷间传来,天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这亘古不变的存在使人事更显得虚空。一群人,在一块大石头上,生活了一千年,听上去都是一个神话。

金沙江岩画

  上世纪90年代初,丽江、迪庆交界的金沙江沿岸发现了大量岩画,引起国内从事岩画研究、美术史研究、生态学研究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业内人士一致认可了金沙江岩画的重要学术地位和极高历史价值:这些岩画可能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较早岩画之一,为云南原始艺术史和金沙江流域远古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在这份形象化的图式文本中积淀着滇西北远古历史和纳西先民丰富的文化信息。1993年2月,丽江县人民政府将大具虎跳峡至鸣音洪门口(丽江县境内)的11个岩画点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至2011年,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玉龙县境内的金沙江岩画再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确认。目前,玉龙县境内共发现26个岩画点。

金沙江岩画丽江宝山4号点(摄影:和四奇)

  金沙江岩画(玉龙县境内)主要分布在大具乡、奉科乡、宝山乡、鸣音乡的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这一地带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342米。 岩画的绘画总面积据不完全统计已达983平方米,面积最大的岩画点有144平方米,最小的岩画点只有0.16平方米。岩画点多为古代野兽频繁出没之地及狩猎要道口。岩画点大都朝向江面方向,离江面直线距离在20米至2000米之间。岩画多绘在岩厦阴处、岩洞内壁、洞内岩石,前方都有能容二三十人站立的平台,这可能与方便举行集体祭祀活动有关,有些岩画点还发现了1米多深的灰烬层。金沙江岩画作画的技法有描绘、涂绘、凿刻三种,使用最多的是描绘法,大多数图像用0.5至1厘米粗的线条勾勒。绘画工具可能是用竹、木加工的硬笔。岩画的颜色有红、黄、黑、白、蓝5种,用得最多的是红色,红色又分为土红和褐红。红颜料的原料为金沙江两岸随处可见的红土、赤铁矿及动物血、植物树脂。

  在调查过的岩画点近百幅画面中,90%以上是野生动物。其中,出现频率最多、个体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是野牛,妥良初娄布敖空等处的野牛身长达3.8米,身高达2.8米。除野牛外,还有众多的鹿、野羊、野猪、麂子、獐子、猴子和尚未确定的野生动物。另外,少数岩画点还出现了疑似野马、野驴、老虎、熊等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大者身长2至3米,小者身长只有三四厘米,它们或成群结队,或独行孤处,内容丰富、描绘准确、形象生动,构成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群兽行居图。岩画中还有一些抽象的符号和图案,主要为正反的三角形、空心圆、内有十字的圆圈、小密点群、涂绘和勾勒的手掌印、太阳、植物、箭头、交叉的直线、似水流或道路的曲线等。岩画中人物占的比例很小,目前只有夯桑柯明柯等几个岩画点发现有人物形象,在这些岩画中人物均处于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很小。岩画中描绘的工具有弓箭、石器、木棍、网状或栅栏状器物。

  由于作画条件受限、年代久远,相当一部分岩画图像已经模糊不清,启动金沙江岩画保护工作刻不容缓。2013年5月3日,由丽江市玉龙县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共同申报的金沙江岩画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秘书长张世彦:二十几年前发现的丽江岩画,却在3000年前就已经生成,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先民艺术之一。虎跳峡中咆哮汹涌的浪花之侧旁,崖壁上描绘着纳西先民与大自然共生的安详恬静。强烈的对照,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拼搏和欢快的生命运行状态。画面中,那些举手投足的人类图形,那些头角峥嵘的牛羊图形,其扼要而鲜明的绘画手段,也显示了纳西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