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音乐  > 详细页面

薅草锣鼓(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5日 阅读量: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是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人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西南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四川省宣汉县、青川县等地区。

  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

  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是一种产生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歌唱形式。薅草即用锄头在田里锄草,薅草锣鼓就是一种在集体干农活时在田间地头的艺术表演形式,是生产劳动与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关于薅草锣鼓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土家族军农合一的历史传统使鼓歌而战的军事文化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以农具代兵戈,以劳作代杀伐,用以激发劳动热情;一说是土家族人祭祀农神仪式在生产劳动中的延伸,表演中即有“请神”、“送神”仪式;也有说是由土家“摆手舞”演化而来,明清时期,当朝统治者强行礼法,废止民俗, 土家族人用巧妙的方式将民族精粹“摆手舞”从摆手堂搬迁到了庄稼地里,逐渐演变为“薅草锣鼓”。无论如何,薅草锣鼓是土家人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劳动艺术形式。

  五峰薅草锣鼓在从田间“打闹”到舞台曲艺表演的过程中形成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击乐加人声说唱,俗称“盘锣鼓”。另一种是在前者基础上加上唢呐伴奏,俗称“吹锣鼓”。土家族大户人家在农忙时请到几十上百人劳作或农户之间通过换工的方式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点的节奏引吭而歌,激发劳动热情,掌握工作节奏和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劳动趣味。薅草锣鼓的锣鼓声节奏感强,音色浑厚,歌词生动形象,贴近生活,朗朗上口。歌手或两人对唱,手舞足蹈;或两人领唱,众人和之,间以锣鼓。舞蹈的动作特点为: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左脚,右手右脚,动作柔中带刚,朴实遒劲。歌词一般分为四部分,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引子部分有固定形式,也可以随兴而发,唱出集体劳动的火热场面;请神部分一般是先请“歌爷,歌娘”,再请“五方神灵”、太阳、“土地”、“八步大神”等,歌词根据请的神位不同而异;扬歌部分是薅草锣鼓的主体,歌词大多根据劳动情况即兴编排,演唱高亢激昂,使人振奋;送神部分是整场歌会的结尾,一天的劳作也随着结束。

  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薅草锣鼓只是口头代代相传,也有土家族的部分民歌的歌词用汉语音调来记载,这对传承和传播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也失去了土家族语言所唱出来的民歌本来的韵味和内涵。2007年6月,薅草锣鼓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由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申报的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川东薅草锣鼓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产生流传于达州市宣汉县境内,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它主要分布在宣汉县的龙泉、三墩、漆树、渡口、樊哙等乡镇,据传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候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了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来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明代《三才会图》一书中记载:“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民国年间《宣汉县志》也有记载:“土民自古有‘薅草锣鼓’之习。夏日耘草,数家趋一家,彼此轮转,以次周而耘之,往往集数十人,其中二人击鼓鸣钲,迭应相和,耘者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薅草锣鼓的打唱者称为“歌牌子”或者“歌头”,边打边唱,现编现唱,堪称能人。其打击乐器有鼓、钲、钹、马锣等。由“歌牌子”或者“歌头”领唱,众人接腔合唱,配以锣鼓伴奏。鼓声时轻时重,阴阳有致。锣鼓声热烈响亮,领唱者慷慨激昂,劳动群众的和声波澜起伏,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原生态韵味悠长。

  薅草锣鼓的唱词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一般是单句腔,复句押韵,一韵到底。薅草锣鼓的唱词都是口头创作,见好夸好,以物及人。对不合正理的、偷奸耍滑的,出工不出力的或调侃、或规劝、或打趣、或逗乐。除了即兴之外,也有唱秦香莲的,骂陈世美的,说岳飞的,斥秦桧的。《山伯访友》、《安安送米》等段子广为流传。也还有唱生产生活,婚姻爱情的……,内容广泛、生动活泼,地域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

  1982年,四川省文化主管部门曾组织全省音乐工作者来宣汉对以薅草锣鼓为代表的巴山民歌搜集整理,并出版了专辑。薅草锣鼓在土家族的生产生活中世代相传、特色鲜明,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生动而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宣汉土家族人民的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是研究巴渠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精神面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1982年3月,宣汉县土家族民歌薅草锣鼓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14日,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编号:Ⅱ-27

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四川省宣汉县、青川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