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萨玛舞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萨玛舞,是维吾尔族最有代表性的宗教祭祀乐舞。“萨玛”阿拉伯语意为“苍穹”、“天河”、“太空”等意思。传到新疆,“萨玛”变异为古代维吾尔族信仰过的一种原始宗教,在祭祀时他们用歌、鼓、舞等形式,祈求神灵赐予丰收。这种形式逐渐从祭祀礼仪,演变发展为维吾尔族人在年节时欢跳的一种集体民间舞蹈,这就是“萨玛舞”。萨玛舞在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均有流传,尤其以喀什、莎车等南疆为盛。

  男子是萨玛舞的主要参与者,女子跳萨玛舞时,也只在女人圈子里,不和男子混在一起同跳。萨玛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纳合拉鼓和唢呐。

  纳合拉鼓两鼓一组,鼓音一高一低,音调对比明显。表演时,鼓点响起,表演者左右胳臂平行,双手举起,双腿跳起,身体旋转180度。鼓的节奏决定着舞蹈的快慢和动作的和谐统一。有经验的鼓手,使鼓点多变,诱发表演者的激情,调动观众的情绪。在鼓声中舞姿坚定有力,舞步平稳扎实,显示出大漠阳刚之气。

  伴奏的唢呐数量没有定数,曲调灵活,不受鼓的影响。有时为了突显鼓点,还有意把两三个小节的长音拖长,或音歇三、四小节,这就把萨玛舞节奏性强的特点表现出来了。

  萨玛舞的鼓点和唢呐曲,来自于维吾尔著名的“十二木卡姆”中的乐曲。伴奏中,每隔一小时换一种曲调,伴奏者的曲调不同,表演者的舞姿也要随之作不同地变换。所以,它的灵活多样,使得萨玛舞活泼灵动,充满了维吾尔族人民炽烈奔放的热情。

  在盛大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上,更显示出萨玛舞的气势和热烈。节日的清晨,艾提尕清真寺礼拜刚做完,清真寺屋顶上纳合拉鼓清脆的鼓点和唢呐悠美的旋律,就飘到千家万户。欢度传统的节日鼓声和唢呐声,如一把火,点燃了人们的热情,人们穿上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大礼拜寺有名的喀什艾提求广场上,纷纷甩开双臂,按着鼓点翩翩起舞。其参加人数之多,动作之热烈,场面之壮观,在其它地方难以见到。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整个广场欢腾了,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用他们独特的充满民族气息的方式,表达着节庆欢乐的心情。甚至一些银须垂胸的老人,也情不自禁地合着鼓点和大家一起跳萨玛舞。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申报的“萨玛舞”入选,列入传统舞蹈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族萨玛舞(网)

萨玛舞伴奏乐器哨呐(实拍)

萨玛舞伴奏乐器纳合鼓(实拍)

编号:Ⅲ-110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