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桥村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新安傣族乡辖村。该村距县城109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该村的农业主产以水稻、玉米、小麦、甘蔗为主。 经济作物主要有四季豆、台湾大青枣、玫瑰茄、烟草,养殖业以猪、牛、黑山羊为主。是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寨坐落在一条小河旁边,两面是高山,村寨的对外联系大部分都受河水阻隔,交通十分不便
在2008年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不久,8月30日,攀枝花地区发生了6.1级地震,马鞍桥村严重受灾,急需重建。然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的闭塞,加之常规建材价格的飞涨,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落后,重建道路困难重重。
马鞍桥村的地理环境(图片来自于《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同年10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统筹香港中文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成立联合团队,以马鞍桥村为基地,启动了震后村落重建研究与示范项目。旨在针对贫困山区,研究与示范一种容易被当地村民所接受、掌握和传承的适宜性生态重建模式。
当时村民居住的是延续千百年来的生土合院式建筑。由于震后夯土建筑大量倒塌,村民对传统建筑的抗震性能失去信心,基于烧砖、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建筑模式,似乎是他们灾后重建的唯一选择。然而对于当时人均收入不到一千元的村民来说,应用这种建筑模式不仅财力无法承担,材料运输也是问题。如果运用传统建筑形式,村民最担心的是抗震问题,如果抗震问题解决了,他们是愿意接受的。当时项目组的专家曾问询村民,如果有一种方法能使夯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加强,他们是否愿意接受呢?村民回答说:那是求之不得的,我们的夯土房子看起来很土,但是便宜呀,而且冬暖夏凉,养牲口也方便。
重建后的马鞍桥村(图片来自于《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中国的传统建筑称为土木建筑。生土与木材一样,在我国传统营造技术和建筑文化遗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土,指以原状土为主要原料,无需焙烧,仅需简单机械加工,便可用于房屋建造的建筑材料。其传统形式包括夯土、土坯、泥砖、草泥、屋面覆土等。以生土为主材的建造传统,在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2010年~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农村开展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农房现状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生土材料在乡村房屋建设中的应用遍及各省。在中西部12个省,以生土作为房屋主体结构材料的既有农房比例,平均超过20%,在甘肃、云南、西藏等省份部分地区,该比例甚至超过60%。
发挥生土建筑的功能,不仅能够节约建造成本,也符合减少能源消耗和绿色环保的要求。据当时参加这个项目的专家穆钧介绍,他们完成甘的肃省庆阳市毛寺生态小学的项目就是一座用生土修筑而成的学校。根据对建成校舍的跟踪监测,即使在气温平均低达零下12℃的1月,无需任何采暖措施,仅利用40多个学生的人体散热,教室内便可以达到适宜的舒适度。其造价是当地具有同等抗震、保温性能的常规砖混房屋的三分之二,且全部施工仅由村民利用简单的工具完成。
因此,该项目采取的一种对于传统生土建筑进行加固的建筑模式。项目团队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基于本土建筑传统,充分利用震后废墟和当地自然资源的重建模式,是灾后重建最为现实和有效的技术路径。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提升传统夯土农民住宅的安全性能,重新建立村民对其建造传统民居的信心。研究这个项目的实施经验,我们认为对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传统夯土建筑加固技术。该项目基于传统行土建筑建造技术改良研究,充分利用震后废墟和本地自然材料,以经济实用操作简易为根本原则,有效提升房屋安全性能和居住环境质量。马鞍桥村所在的西南地区自古便是地震多发地带,当地居民历经千百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基于夯土及土木结构的一系列房屋抗震建造技术。然而,由于当今人们住房观念的转变以及传统工匠的消失,大量传统夯土建造的核心技术逐渐失传。在相互攀比的心态作用下,近些年新建的夯土房屋的层高、进深以及门窗尺寸无节制的增大,导致了其抗震性能越来越差。
重建后的马鞍桥村(图片来自于《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有针对性的优化房屋结构体系,根据夯筑墙体性能限定房屋最大开间、进深、层高、窗墙比等参数,明确有利于抗震的合理体型系数范围;利用竹木材料,完善并规范有结构柱、拉接竹筋、上下圈梁等构件形成的抗震结构体系;优化夯筑墙体分层、墙面和墙体,以及基础等连接构造措施,以提高房屋整体性。在施工方法方面,专家们认为,夯土墙的力学和耐久性取决于土质构成、水分控制、夯筑方式三个因素。根据团队一系列实验室及现场夯筑试验发现,在当地村民常用的原状土或墙体废墟土料中掺入5%左右的熟石灰,并控制15~20%的水分,可在保持其可降解性能的同时,极大的提升夯筑墙体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为获得足够的夯击强度,团队利用轻型角钢、铸铁等常规材料对当地传统的夯筑工具进行了改良。对当地传统的夯筑流程进行了标准化,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夯筑质量。此外,项目设计对房屋内部布局和通风也经进行了多处改良。
该项目对提高夯土建筑的抗震强度,取得了明显效果。距2017年4月14日《中国青年报》的《最坏的土房子,最好的土房子》报道:一个寒气逼人的冬日,周铁钢将村民召集到一起。眼前是两堵长、宽、高一样的墙,一个是用村民近年的方法夯筑的土墙,一个则是用改良后的新型夯土。一台改造过的千斤顶对两面墙施以相同的力量。压力作用下,旧土墙倾覆倒地。随着压力不断增加,“嘎嘣”一声,千斤顶断了,而新夯土墙却纹丝不动。“夯土墙竟然可以这么结实!”村民重新树立了对夯土房的信心。
村民在专家指导下建造新式夯土建筑(图片来自于 《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二,使村民掌握和传承改良夯土技术。项目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使村民参与到项目中来,使他们熟悉并掌握适宜性生态重建技术,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使传统技术能够得到传承和创新发展。因此他们重视村民的培训。为此,团队选定一对无力重建的孤寡老人作为示范户,发动全村每户派出一个劳动力组成村民施工小组,在施工过程中,团队派驻两名志愿者与村民同吃同住,指导村民现场施工。通过一系列操作培训模式,示范房建成后,全体村民已完全掌握了各种新技术措施和实施要领,积累了充分的创新技术生土建筑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看着崭新、坚固的示范房,村民恢复了对传统夯土技术的信心,随即通过邻里互助的传统组织模式自发展开了各户房屋的重建工作。示范农宅竣工后,村民们换工协助,仅用3个月便完成了所有房屋的主体重建。由于村民互助自建,新民居的造价平均仅为每平方米150元,是当地震后常规砖混结构农宅造价的十分之一。90%的建筑材料都是免费取自本村的自然资源和震后房屋废墟,村民只需购买少量的水泥和混凝土,符合了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
新建的半圆形公共建筑(图片来自于《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
富有彝族特色的新建民居(图片来自于《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 项目》)
这个项目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利用当地建造材料和传统建造技术,并针对传统建造技术的不足和局限,进行技术改造,不仅降低了建造成本,提高了建造质量,而且也保护了环境,保护了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风貌。2011 年,该项目曾获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评审团嘉许创新奖。 2016年7月14日,在法国里昂召开的第12届世界生土建筑大会上,四川省攀枝花市会理县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荣获了TERRA现代生土建筑大奖。
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有许多生土建筑。如彝族的土掌房、青藏高原的土族、藏族的庄廓。维吾尔族的高台民居,回族、塔吉克族干打垒的平顶建筑等等。在前些年的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中,消灭泥土房、茅草房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可以肯定的说,实施改造的民居改善了人居环境环境和居住条件,但原有的乡村风貌也被破坏得荡然无存了。近些年,人们注意生态建设,夯土建筑的被动性保温功能又受到人们的重视。夯土建筑生态环保,建筑材料不消耗能源,拆除旧民居后,建筑材料很快化为泥土,不造成环境污染。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夯土建筑的价值又被人们重新认识。有的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在钢筋水泥建筑或贴上瓷砖的民居外墙上,又抹上了黄泥巴,从外观上看又回归了乡土传统,但住进去与传统夯土建筑冬暖夏凉的感觉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种装饰性的泥土房,会给人带来急功近利造假的感觉。如何保护传统建筑技术,提高夯土建筑的强度,在改善其不足时发挥其特有的长处,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给了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