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贵阳专题 > 贵阳非遗 > 非遗项目  > 详细页面

修文龙场镇平地苗族服饰制作工艺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2019年11月05日 阅读量:

  贵阳市修文县,早在清代就有各地苗族同胞迁移至此,带来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符号及民族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苎麻,当地人称作“圆麻”,韧皮纤维强力大、延伸度小,是上好的纺织原料。剔除茎干,表皮是用于纺线的有效部位。由于对麻布的大量需求,野生的苎麻供不应求,

  接下来进入绩麻的工序。凌乱缠绕的纤维,一端绕于指尖,另一端经过搓捻,连接在一起。繁琐的步骤,单一的流程,从原材料加工开始,就需要超常的耐心和细致。

  织布看似迅速,实则进展缓慢,一块一米的布料,往往需要织上半月。

  纺麻织布,刺绣挑花,在过去是每一个苗族女子安身立命的本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不愿意学成了大部分传统技艺的现状。

  布料放入其中,按压、搅拌,使沉淀于底部的染料混合均匀,易于着色。浸泡数日后,取出麻布悬挂晾晒。

  服饰的形成于与发展,与民族的迁徙历史、生活环境、生产习俗息息相关。平地青苗是王姓始祖在清代时,由江西迁徙至此,无论是技艺流程还是绣花纹样,都能展现这支青苗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记忆。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蕴含着这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和民族信仰。

  苗族服饰是在苗族特有的生存环境、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中产生的,复杂的制作技艺,精美的刺绣纹样,独特的民俗活动,都能展现这个民族的生活智慧和精湛技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