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苗医 > 基础知识  > 详细页面

苗医发展

来源:民族医研院 作者:唐丽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3日 浏览量:15905

  苗族溯源可追溯至距今五、六千年的九黎部落,苗族先民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坚韧不拨的精神,在历史上经历过长时期、大跨度、多向性的大规模迁动,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随着苗族社会与生产力的发展,苗族医药学逐渐积累发展成为内容丰富且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体系,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宝库的组成部分。

  苗族医药起源及历史可追溯至远古,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很早,西汉《说苑》之辨物中记载:“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族医药起源和发展于苗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苗族先民早期生活地区植被繁茂,药物资源丰富,频繁迁徙过程所到之处多是人迹罕至的荒僻山区和瘴疠之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苗族先民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很多动植物知识及其药用价值,积累了许多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经验。苗族地区应用植物药起源很早且极为普遍,《楚辞》中记载有被称为“苗药”的“菖蒲”和“泽兰”,马王堆汉墓的殉葬品中就有泽兰,屈原在湘黔苗地的著述中不但记载了申椒、女萝、三秀、玉英、石兰、鹿、牛腱、琼浆、蜂、蛾、蝮蛇等150多种苗药,还根据事物生成三生万物等原理,在《惜诵》中记述了用申椒、木兰、穗草组成的治疗心绞痛的药方,亦记载了苗医的挂药疗法、吞服自然药汁法、粉散术、浴疗术和治神术等民间疗法。至今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人都能认识和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屋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有“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说。苗医著名的糖药针外治疗法,起源于苗族古代狩猎活动而发明的弩药,在漫长的应用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治疗疾病的外治疗法,广泛流传于贵州西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

  在苗族医药发展中,存在较长一段“神药两解”、“医巫结合”的历史时期,苗族医巫将苗族早期医药知识和经验保存下来并进行传播,成为传承苗医药的桥梁。一些苗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其早期起源于巫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巫术的形式与内容流传下来,如滚蛋疗法、化水疗法、踩铧口疗法等。医巫文化长期承载着苗族医药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传衍和发展苗族医药的作用,在有些偏僻局部地方延续至今,是由于社会发展缓慢而又极不平衡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随着苗族社会经济发展和苗族与外界的交往增多,苗族传统医药学的内容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元明时期,苗族医药已负有盛名,见载于当时的一些地方志及各类典籍中。清代改土归流之后,苗族医药受到汉文化和中医药学的影响,在理论和医疗技术上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清光绪《凤凰厅志》记载:“苗医用苗药……或吞或敷,奏效最捷” “苗医治麻风医术颇高”。云南《马关县志》卷二《风俗篇》记:“苗人……有良药,接骨生筋,其效如神”。这一时期,苗族药物得到较大的发展,曾有过较为兴盛的时期,由于对药物需要的增加,使得这一时期在多地出现了繁荣的药市,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黔东南和湘西等地大批药材经湖南洪江、常德转销武汉等地,促进了药物的生产经营和药市的繁荣发展。如号称“滇黔锁钥”的关岭县,据《关岭县志》记载商品类药物已达200余种,其境内的关索、坡贡、永宁、花江等地形成了繁荣的“场期药市”,许多苗医一方面售药一方面看病,同时促进了民族医药的交流。

  解放后,苗医药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1985年中央发出抢救民族医药学遗产的号召以来,对苗族医药学进行发掘整理,从一方一药研究,发展到基础理论、医学教育、专科专病建设、苗族药物开发等纵深研究,并取得可喜成绩。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苗医药学以崭新的体系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开发了一些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苗药成药,如益肝草袋泡剂、仙灵骨葆胶囊(片)、咽立爽滴丸、乙肝散、咳嗽停糖浆、宁泌泰胶囊及伤科灵喷雾剂等,苗族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不断加强。随着新时期苗族医药的医疗、科研、制药等事业蓬勃发展,苗族医药学和其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一样,是至今仍具有较强临床活力并成为现实卫生资源的十余种民族医药之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