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其他 > 基础知识  > 详细页面

壮药的历史和基础理论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晓默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2日 浏览量:3690

  从考古资料来看,壮族先民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使用壮药内服或外洗,用陶针、角疗、骨刮、针术、炙法等进行治病的记载。如用蒿苏(柴苏)煮螺蚌以解毒去腥,佩戴药物根茎治疗疾病,某些药物有大毒不可服用等。秦汉之后,逐渐有中原人士进入广西,将中原文化带入广西,也将壮族医药带回中原。《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初,援在交祉,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表明壮族先民在当时就已经使用薏苡等作为药物,这些药用植物后来逐渐流入中原。

  从魏晋经隋唐至五代近700多年,壮药得以不断发展。晋代嵇含《南方草本状》记载了壮药的使用,“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交广俚俗度畜虫毒,惟此草能解之极验,吴黄武中,江夏李侯以罪徙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与侯服,机理即循去,不知所之,因此济人,不知其数。”这是所见使用吉利草解蛊毒的最早记载。

  唐代已有不少使用壮药的记载,如唐代李珣在《海药》中记述壮药蛤蚧:“生广南水中,夜即于榕树上……俚人采之割腹,以竹张开,曝干鬻之。”蛤蚧产于广西,壮族等先民早知用蛤蚧来治肺肾等疾病。至宋金元时期,壮药如山豆根、黄药子、自然铜、槟椰之类的药物已流入中原。

  在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壮药的使用:断肠草,“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蛇黄,“蛇黄生腹中,正如牛黄之意。世人因其难得,遂以蛇含石代之,以其同出于蛇故尔。广西平南县有蛇黄冈,土人九月掘下七八尺,始得蛇黄,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弹丸,其色紫”。 山獭,“獠人以为补助要药”,又云:“山獭出交广之宜州溪洞及南开州,十人号为插翘。”在《岭外代答》中详细记载了壮族民间烧水银的方法:“邕人烧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地。合二釜之口于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炽水。丹砂得火化为靠雾,得水配合转而下坠,遂成水银,然则水银即丹砂也。”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制法,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是记载较早的。

  明清时期,壮药除保留原有特色外,也开始接受外来的医学知识。对天花的流行及其临床症状,认为是疫毒所致,以玉叶金花治之,能清热解毒;用水银、轻粉、土茯苓,能解毒杀虫,去腐生肌。根据地方的气候和发病特点,在治疗痧症上,既要刮痧、挑痧、放血等,又要口服南蛇勒苗汁、石灰水。此后,传统中药对壮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除了采用壮乡独特的草药内服、外敷、垫、挂、洗、熏、佩、熨、灸外,在壮药运用过程中还加入不少传统中药,以加强其疗效。

  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加上壮汉文化的交流,使壮医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1) “三气同步”理论

  壮医三气同步理论强调人体内的谷道、水道和气道及其相关的枢纽脏腑的制化协调作用。壮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懂得五谷禀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人体。其进入人体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之为“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主要是指食道和胃肠。其化生的枢纽脏腑为肝、胆、胰。水为生命之源,人体有水道进水出水,与大自然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水道与谷道同源而分流,在吸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后,谷道排出粪便,水道主要排出汗、尿。水道的调节枢纽为肾与膀胱。气道是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进出于口鼻,其交换枢纽脏腑为肺。三道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即健康状态。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  

  龙路与火路是壮医对人体内虽未直接与大自然相通,但却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的命名。壮族传统认为龙是制水的,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的通道(故有些壮医又称为血脉、龙脉),其功能主要是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龙路有干线,有网络,遍布全身,循环往来,其中枢在心脏。火为触发之物,其性迅速(“火速”之谓),感之灼热。壮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用现代语言来说也可称“信息通道”。其中枢在“巧坞”。火路同龙路一样,有干线及网络,遍布全身,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并经中枢“巧坞”的处理,迅速做出反应,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实现“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火路阻断,则人体失去对外界信息的反应、适应能力下降,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2)“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

  壮医的这一治疗原则,是根据壮医对人体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机的认识而提出来的,并有效地指导实践。调气,即通过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多用针灸、刺血、拔罐、引舞、气功等非药物疗法),调节。激发和通畅人体之气,使之正常运行,与天地之气保持三同步。气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以及其他一些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通过针灸、刺血、拔罐或药物调气即可恢复正常。毒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肿痛热。溃烂、肿瘤、疮疖、黄疸、血液病等急性炎症及器官组织器质性病变以及同时出现的功能改变。解毒主要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有些毒在人体内可以化解,有些则需要通过“三道”来清除,毒去则正安,气复而痊愈。以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见于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复期内,治疗上以补虚为首要原则。壮医重视食疗和动物药,认为这在补虚方面尤其适用。因人为灵物,同气相求,以血肉有情之动物药来补虚最为有效。人应顺其自然,通过食疗来补虚最为常用。

挑治疗法

参考资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药课题组编《民族药》,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版

上一篇: 侗族医药
下一篇: 壮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