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建筑 > 建筑文化  > 详细页面

钟祥明显陵 与众不同帝王陵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2日 浏览量: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其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尤其是“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祐杬薨逝。明武宗朱厚燳赐谥为“献”,在松林山选定吉地,按亲王规制坟园,翌年四月初三安葬;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朱厚熜被迎往北京入继大统,是为明世宗。朱厚熜即帝位后,自立统嗣体系,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同年六月,推尊朱祐杬为“兴献帝”。

  明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兴献王坟原覆黑瓦换为黄琉璃瓦,并修筑神路桥等。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王坟正式更名为显陵,七月献皇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明嘉靖五年(1526年)九月,“奉安恭穆献皇帝神主于世庙”;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则追尊庙号为“睿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恭迎献皇帝神主供入太庙。朱祐杬被追尊为皇帝后,原有兴献王坟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

明显陵宫殿

  明显陵规划总占地183.13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陵区后部的自然山丘为祖山,作为陵寝的依托;两侧的山体作为环护,中间台地安排建筑,九曲河婉蜒其间;前面山丘为屏山。四面环山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

  陵园内各建筑物的基础,大部分采用须弥座式的石雕台基,上刻简练精美的纹饰。门券石多以汉白玉刻龙纹贴面。内城正门为祾恩门,面阔三间;其后为祾恩殿,面阔五间,均仅存殿基;祾恩门两侧,尚存琉璃琼花、双龙壁。

明显陵风貌

  九曲御河:九曲御河是明显陵陵区的主要排水设施,为砖、石结构,全长1687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贯通整个陵园。从神厨、神库北上,引松林山泉水(现为老虎冲水库),经外罗城下3个“三旋三扶”的水口而入陵内。河道宽均4米,上游深约2米,下游近3米,呈“凵”形垂直墙体。河底由不同形制的青石板、青砖铺底,河道根据高差建有9道拦水坝。九曲御河以其形式明确结合风水意向的“弯曲有形”,被当地称为“九曲河”,显陵御沟排水体系较为完善、体现了“风水理论”,这与明前七陵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区别。

  明显陵的外罗城修筑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新红门为起点,围绕整个陵园,随山峦起伏建有一道庞大的外罗城。根据史料记载,“红墙周回一千零四十七丈五尺五寸(约合3489米)”,墙高4~6米不等,厚1.6米,黄琉璃瓦覆盖。罗城南北两端较窄,宽约300米,中间最大宽度达464米,南北通深1656.5米,呈“金瓶”形状。

琉璃影壁

  显陵的增筑系仿天寿山七陵之制,而此七陵只有陵宫区围墙,每座陵寝并无单独的外罗城,只是在天寿山陵区周围建有防卫森严的城墙。显陵之后,世宗在为自己修建永陵的时候,在陵宫区围墙之外,加建了外罗城一道,并为后世的定陵所仿效,形成了独特的帝陵制度。因此,显陵的外罗城是永陵、定陵外罗城的先声。

  明显陵棱恩门两侧精美的琉璃影壁,为明代各帝陵所无。从现存墙体看,为琉璃仿木形式,上部为瓦檐,檐下是琉璃仿木构件,下部为须弥座,花心正面为琼花图案,背面为双龙图案,其做工较为精美。

三月三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湖北钟祥人都会在明显陵举行传统的三月三庙会,主要有皇家祭祖、民俗表演等活动。钟祥人对于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的热衷,和明嘉靖皇帝有关。在明显陵建成之后,嘉靖帝曾经在农历三月初三率领全朝文武大臣前往祭拜;此后,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守陵人都会组织祭拜活动,慢慢这个活动就一直延续至今,成为钟祥地区人们祭祀先祖、祈求幸福安康的一种纪念活动。

  明显陵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并且是明嘉靖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的物证,其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