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铿锵的大鼓、激昂的说唱,由湖北民族学院教授王松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西部地区恩施土家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成果展演(以下简称“成果展演”),日前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中心圆满落幕。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师生表演了摆手舞、撒叶儿嗬等5种土家族民间舞蹈,展示了土家族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成果展演以恩施州最具有代表性的5种土家族舞蹈种类(摆手舞、撒叶儿嗬、耍耍、滚龙连厢、肉连响)为核心,每种舞蹈按原生态、校本教材、剧目创作3种表现形态递进展演,不仅展示出土家族原生态舞蹈的宏观格局,还形成了可直接应用于舞蹈教学校本教材的成果,也展示了土家族舞蹈艺术创新创作的前景。这次展演是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舞蹈专业在多年教学与表演经验积淀的基础之上取得的新成果,为该校在土家族民间舞蹈的科研与传创推广上开启了新范式,开拓了新境界。
在同期举办的研讨会上,项目组特邀业内专家进行研讨。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将土家族民间舞蹈艺术引入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社会运用结合起来,把高等院校拓展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基地,为培养传承土家族民间艺术的人才、弘扬优秀的土家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就项目成果的展示情况来看,项目所呈现的价值与意义已经突破了该项目本身,堪称一项庞大的土家族民间舞蹈传承和创新工程,展示了土家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本次成果展演在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方式上具有示范、借鉴意义。成果展演的项目组合、剧目创编、表演均由项目组成员和全体学员共同完成。在近60天的深入研习和辛苦创作过程中,每次对原生态舞蹈的提炼、美化,都会整合出新的舞蹈组合;学员们在课堂上的每次艺术交流和碰撞,都能激发出新的艺术创作灵感。
由传承人领衔的原生态表演,再现了恩施土家族民间舞蹈的内涵与魅力;在原生态舞蹈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动作元素的校本教材,则为继续开展土家族舞蹈的普及性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过艺术加工派生出土家族舞蹈剧目作品,成为该舞种创新的重要艺术储备。整个项目成果展示所提取的五大种类舞蹈,依“三个层次”递进式展示,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种模式对于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其他传统表演艺术而言,都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该项目的开展培养了一批土家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学员们通过项目培训,具备了进一步传承和开展教学的基础,逐步具备了把恩施土家族代表性民间舞蹈进行整理、加工,并在表演、教学与创作中加以完善与发展的基本素养与能力。有专家在研讨中指出,通过本次高规格、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恩施土家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会有更坚实的基础,也会具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