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蒙古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蒙古族服饰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1月15日 阅读量:

  蒙古民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涵盖多面。仅内蒙古博物馆就收藏有蒙古民族28大部落108种各成一派的服饰体系。

【刘军供图】

  蒙古族衣着式样,自古即与游牧经济生活相适应,而且富有特色。13世纪中外旅行家对蒙古族的服制均有详细记述。男女服装款式相似,都穿长袍,腰间密密打作细折,以帛带束腰。妇女穿敞口而宽阔的披肩,青年妇女则穿男式衣服。初以家畜及野兽毛皮制做衣服,随着手工业发展,并随周围民族纺织品的传入,富裕者用自汉地、波斯、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地输入的绸缎、绵绸、毛料以及各种珍贵兽裘制作华丽的衣服。《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新以苎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此类长袍之用途和优点颇多,乘马时紧束腰带,能保持腰肋的稳定垂直。

  元朝忽必烈皇后察必,为使忽必烈在骑马征战或射猎时既方便,又不冷,做了一件衣服,有裳无衽,后边比前边长一倍,无领无袖,“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元史·后妃传》)。现在鄂尔多斯人爱穿的坎肩,乃由“比甲”演变而来。

【刘军供图】

  《元史·舆服》载,元朝冕服制,“衮冕以漆纱制成,前后两面各有十二旒,旒用珍珠穿成。衮龙服,以青罗制成,饰以生色销金帝星一,日一,月一,升龙四、复身龙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花虫四十八,虎雕四十八”;鞋乃高腰红罗靴。朝廷每有朝会、庆典,或宗王来朝及岁行幸,皆举行燕飨,赴宴者必须身穿皇帝所赐一种特制式样的礼服,名曰“只孙宴服”(“质孙”意为颜色协调统一)。冬夏之服有别。元朝皇帝所戴的帽子约分为冠、帽、笠三大类。帽的种类、花色颇多,如金锦暖帽、七宝重顶冠、红金答子暖帽、白金答子暖帽、银鼠暖帽、宝顶金凤钹笠、珠子卷云冠、珠缘边钹笠等。冠之戴法必须与服饰穿着相配套,穿哪一种质孙,需配哪一种帽子,均有定规。如穿银鼠质孙,则需戴银鼠暖帽,并加穿银鼠比甲;穿答纳都纳石失,则需戴宝顶金凤钹笠。

  随着大范围扩张,蒙古民众广泛接触了东西方各民族的文化,所以也有赶时髦者。如元朝妇女仿效高丽妇女的服装式样裁制,所谓“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裁”(张昱《辇下曲》)。元人还记载蒙古人“华靡之服,帽则金其顶,袄则线其腰,靴则鹅其顶”(叶子奇《草木子》)。

  蒙古平民头戴各色扁帽,帽缘稍鼓起,惟帽后垂缘,用两带系于颈下,带下复有带,随风飘动。蒙古妇女头戴固姑(罟罟)冠。顾姑“用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朝翠花或五采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黑鞑事略笺证》,《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官,皆带姑姑,衣大袍,其次即带皮帽。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盖”。

  蒙古男女所戴的笠,常用毡制成,故名“毡笠”。皇帝亦戴笠,“官民皆带帽。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盖兜鍪之遗制也”(叶子奇《草木子》)。蒙古人的笠,原先没有前檐,到了忽必烈时代,皇帝以上都为避暑的夏都,忽必烈在围猎时,常苦阳光晃眼,以其事与皇后察必语之,察必便设计了一种前面加檐的笠。忽必烈带上此笠,果然免除了阳光晃眼之患,遂大喜,便下圣旨,以此为式样,使百姓仿效之(《元史》卷114《后妃传》)。察必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带檐帽的第一个设计者。冬季,男女均戴狐皮帽。

  蒙古民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冠、头戴、头巾、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成为蒙古民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蒙古“固姑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语称“孛黑塔”,汉文史籍也称罟罟冠。此头冠,一般采用桦树皮围合缝制而成,呈长筒形,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

【图为察必皇后(罟罟冠)与元代金丝(纳石失)披肩,编者搜集】

  草原上,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而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头饰汉译为“头戴”,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一副头戴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副高档头戴,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蒙古盛装男士,现在一般都戴礼帽。礼帽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椭圆形,宽边围檐,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穿长短不一的坎肩。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绣花。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刘军供图】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图为蒙古族民国时期贴花纳底翘尖牛皮男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

  阿拉善蒙古族人的长袍不分男女均钉单道扣袢儿,共钉5道扣袢儿,无马蹄袖。在长袍的领子、大襟、袖口均以库锦或绸缎为沿边儿。男子穿有开衩的宽下摆长袍,靠下腰系腰带,背后打褶。妇女则穿无开衩短下摆长袍,靠上腰系腰带,下摆与靴靿要齐。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特点就是长,身长袖长且宽大,两侧均不开岔,只留浅口,大襟右侧系扣。察哈尔蒙古族男女均穿开衩长袍,分为有马蹄袖或无马蹄袖两种。

  土默特蒙古人穿着的蒙古袍主要以无开衩的为主,男子冬季多穿无开衩蓝色吊面皮袍,腰系红、黄、蓝色绸带,上悬褡裢和火镰,餐刀,外套马褂,头戴毡帽,顶缀红缨,脚蹬香牛皮靴子或矮勒蓝布靴子,有时也穿棉袄或羊皮大襟短衣,脚穿单脸或双脸布鞋。已婚妇女头盘两半头,戴两半头帽,身着无开衩棉长袍,不系腰带,脚穿布鞋或绣花绸缎鞋,有时也穿高底单脸鞋。

  巴尔虎蒙古人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靠下腰系腰带,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靠上腰系腰带,以袍子上部贴身为美。陈巴尔虎人穿开衩长袍,新巴尔虎人则穿无开衩长袍。巴尔虎人所穿的长袍“特尔利克”均要镶宽沿边儿,袖口为大马蹄袖,妇女长袍的袖子则以膝齐长为美。

  无论何地,蒙古袍因性别不同,其款式和颜色当然也不同。男子多喜欢穿豪放宽大的蒙古袍,多为蓝色、白色和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略显身段、紧凑一点的蒙古袍,多为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主要为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在辽阔的蓝天白云之下,蒙古人普遍崇白尚蓝。像乳汁一样洁白(“察罕”)的颜色,显得最为圣洁,多在盛典、年节吉日穿用白色;蓝色(“呼和”)象征着永恒、坚贞与希望,所以蒙古人不仅喜欢穿深蓝色,也喜欢自称“蓝色蒙古”。

【图为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后裔服饰,老铁供图】

  2008年,蒙古族传统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1.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

  2.《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姿蒙古袍》,蒙古族文化网,2015-11-19 

  3.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