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苗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苗族芦笙制作的“最后守望者”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宁坚 2017年10月27日 阅读量:

芦笙的竹管一般用白竹、紫竹、苦竹制作,挑选时非常严格,这是芦笙制作成功的第一步

芦笙由簧片、竹管、气斗、共鸣四部分组成,簧片通常使用响铜或簧铜烧熔后再倒进模具里铸成

莫师傅正在精心制作笙斗

莫师傅在对两个芦笙进行高低音的和谐调试

  芦笙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最常用的一种乐器,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苗族民众必定会举行芦笙会。因此,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民众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就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排卡村一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称号的艺师,他出生在一户已经五世相传的芦笙制作世家,从16岁起就跟随父亲制作芦笙,47年来,他从未中断过芦笙制作,从他手中制作出来的芦笙音质圆润、做工精湛,素雅光滑,玲珑精巧。他认为,芦笙不仅是一件乐器,它奏出的音调是语义性的,也就是“芦笙是会说话的”。苗家人通过芦笙吹奏,借乐器来言情志事,传达明确的语义。2006年莫厌学获得了“贵州省十大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贵州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所以莫厌学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开办一所学校,把县里所有的民间艺人都请过来,让他们培养手艺的传承人。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基本没人愿意学习芦笙制作了,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这些古老的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只有把手艺传下去,才算对得起“传承人”这个称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