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壮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壮族语言文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黄烁炎 2017年11月14日 阅读量:

一、语言

  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语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北部方言内部一致性很大。

  壮语北部方言分7个土语区:

  桂北土语区——广西龙胜、三江、融安、永福、融水、罗城、环江、河池、南丹、天峨、东兰、巴马。

  柳江土语区——广西来宾、柳江、宜山、柳城、忻城(北部)。

  洪水河土语区——广西贺县、阳朔、荔浦、鹿寨、桂平、贵港、武宣、象州、来宾(河南)、上林、忻城(南部)、都安、马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

  邕北土语区——广西邕宁(北部)、横县、宾阳、武鸣、平果。

  右江土语区——广西田东、田阳、百色。

  桂边土语区——广西凤山、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云南富宁、广南(北部)。

  丘北土语区——云南丘北、师宗。

  南部方言分为5个土语区:

  邕南土语区——广西邕宁(南部)、隆安、扶绥、上思、钦州、防城。

  左江土语区——广西天等、大新、崇左、宁明、龙州、凭祥。

  德靖土语区——广西靖西、德保、那坡。

  砚广土语区——云南广南(南部)、砚山、马关、文山、西畴、麻栗坡(北部)。

  文麻土语区——云南文山(南部)、麻栗坡(南部)、马关(东部)、开远、元阳及滇东南的一些县。

  南、北方言间语言的差别明显,词汇有些差异,语法基本一致。

  壮语的语音有自己的特点,在语音的音节结构上,一般一个词或词素由声母、韵母和调构成,有少部分零声母。声母一般有30各左右,有清浊之分,复合声母很少,主要是腭化和唇化性质的。在送气上,北部方言无送气音,南部方言相应有ph、th、kh等一套宋其的清音声母。在发音方法上还可分为塞音(分清浊)、擦音(分清浊)、边音、鼻音、腭化(分塞音、鼻音)、唇化(分塞音、鼻音)等。在发音部位上,有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喉音等。声母在不同土语区有部分变化,但对应整齐。

  壮语一般有a、e、i、o、u、ɯ 6个基本元音,有些地方还有ə。e只在少数地方分长短,它在标准音里除ei一韵读短元音外,在其他各种韵中都读长元音。其余元音在大多数地方都分长短。壮语韵母有3种:第一种,单元音韵母。它们都是长元音。第二种,二合元音韵母。元音韵尾是高元音i、u、ɯ。以i、u为韵尾的韵母除ai、ei、au、ou四韵主要元音是短元音外,其余都是长元音。以ɯ为韵尾的都是短元音韵。第三种,元音韵尾辅音m、n、ŋ和p、t、k构成的韵母。辅音韵尾前的元音一般都有长短的区别。e是个例外。

  壮语一般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大多数地区8个调类都很一致,与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8个调类相当。

  壮语的词从结构来看,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

  • 单纯词

  壮语的单纯词有可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

  1.单音词,如vun²(人)、te¹(他)、nei⁴(这)、nak⁷(重)、 ko¹(棵)等等。

  2.多音词,如buŋ⁵ba³(蝴蝶)、piːŋ²pei⁶(蜻蜓)、tiŋ³liŋ²(恰巧)、ɕem⁵ɕem⁵(小钵)等等,多由两个词素都成。

  • 合成词。壮语合成词包括联合式、修饰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附加式六种。

  联合式——miŋ²ɕo⁶(名字)、ta¹na³(脸面)、kwn¹tan³(吃穿、生活)、tin¹fwŋ²(手艺)、hwŋ³roŋ²(来往)等,两个词素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

  修饰式——heu³vaːi²(臼齿)、mou¹me⁶(母猪)、maːk⁷kaːm¹(柑果)、pou⁴ɕo²(青年人)、paːi⁶toŋ¹(东方)等。修饰式以体词性词素为中心,修饰词素在中心词素之后,其排列正好与汉语相反,这是壮语构词法一大特点。

  主谓式——ho²daːt⁷(气愤)、sim¹un⁵(心软)、ta¹hoŋ²(眼红)、na³moːŋ¹(害羞)、sim¹nau⁶(坏心肠)等,这类词前一个词素(以人体器官为多)是被陈述对象,后一个词素陈述前一个词素。

  动宾式——twk⁷jan¹(打猎)、lum²ɕiŋ²(忘恩负义)、hau³sim¹(专心)、bat⁷hei⁵(屏息)等。前一个词素表示动作,后一个表示动作对象,故称为动宾式。

  补充式——hwn³keu⁵(抽筋)、raːn²kjaːn¹(干栏)、kwn¹kuk⁷(狼吞虎咽)、raːn²roːŋ⁶(天大亮)等。后一个词素多为名词性或谓词性词素,补充说明前一词素。

  附加式——(1)前附加ta⁶、lwk⁸、ɕo¹、kjaːŋ¹等,如ta⁶nuːŋ⁴(妹妹)、lwk⁸kat⁷(扣子)、ɕo¹it⁷(初一)、tok⁷saːŋ¹(偏高)、kjaːŋ¹hwn²(午夜)等。所附加的词头使其后的主体词素具有明确的意义。(2)后附加lwk⁸、naŋ²、me⁶、pou⁴等,mou¹lwk⁸(猪仔)、pi¹naŋ²(往年)、mou¹me⁶(母猪)、kai⁵pou⁴(公鸡)等。(3)描绘性后加音节,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可带若干附加音节,如riu(笑),可带riu¹ha²ha²(哈哈大笑)、riu¹he²he²(笑嘻嘻)、riu¹ȵum³ȵum³(笑眯眯)、riu¹ȵan⁵(害羞地笑)、riu¹paːm²(傻笑)……这些附加音节能区别事物的细微差别,这是它的特殊功能。壮语的这种附加词比较发达。

  壮语语法与汉语基本相同,一是它和汉语一样有名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指示词、数词、副词、连词、借词、助词、语气词、声貌词等。这些词的语法功能与汉语相类,但又各有一些特点。二是壮语也有主谓词组、动宾词组、补充词组、修饰词组、联合词组、联动词组、同位词组等,这些词组中的修饰词组修饰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是壮语的一个显著特点。三是句子成分的排列,主体部分与汉语相同:主语+谓词+宾语或主语+谓语,如gou ndaem haeux (我种稻子)。其他补语、状语、述语的位置基本与汉语相同,但定语的位置(体词性修饰词词组)一般要放在中心语之后,这是壮语区别于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如boh  gou  ndaem haeux (我的父亲种稻子),主语boh gou中boh(父)是中心语,gou是定语,其位置与汉语相反,这无论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或句子结构中的单句和复句,都是一样的。

二、文字

  壮族的文字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萌芽了,壮族文字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刻画文阶段、古壮字阶段和壮文阶段。

  刻画文阶段产生很早,在《布洛陀诗经》已有反映,被称为saw¹kok⁷(本源字,本源书),也叫saw¹va¹,意思是像虫子爬出的纹字,即虫纹字。考古发现最早的刻画文字,见于广西钦州市大寺镇那葛村马敬破出土的商代石磬上。西周晚期到战国初期,这类刻画文又有了发展,在广西武鸣马头乡元龙坡和安等秧的墓葬里,发现了16个刻画符号。到战国时代,刻画文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广西平乐县银山战国墓发现符号70多个,花果山14个,下那曹村3个,总计上百个,也有说是140多个。除去重复的符号,多达40多个。刻画文在秦统一岭南以后基本绝迹。

  壮族先民探索文字的道路一直在继续,他们从汉字造字得到了启发,开辟了另一条道路,进入到了摸索古壮字的新阶段。古壮字民间叫做saw¹dip⁷(生字),dip⁷是不成熟的意思,也就是不成熟的文字。从汉代到隋代,壮族祖先经过长达800多年的摸索,才领悟到可以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来再造一种文字,以表壮音义,即作为壮族的文字符号。古壮字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及其整体而言,还遗留少量本源字,另一部分为借汉字,包括借形、借音形、借音形义、借音四种。第三大部分是借偏旁部首另外创造。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古壮字,至今依然活在民间。

  20世纪50年代,壮族文字进入了第三阶段——壮文阶段。这套拼音方案是以严格的语言调查为基础的,参加的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壮族语言学家和苏联专家。专家们依据结构语言学的理论对壮语进行结构分析,找出他的音位系统,从而确立它的声韵调。新壮文是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语音为标准音。这套拼音方案有22个声母,综合各方言土语韵母,制定出了共108个韵母。

参考资料:《壮族简史》编写组 《壮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