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朝鲜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朝鲜族简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黄有福 2018年03月19日 阅读量:

  一、民族概况

  我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过来的移民及其后代构成的民族群体,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员之一。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830929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的松花江、辽河、浑河、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流域。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绝大多数的语言学者认为,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族最大的聚集区是成立于1952年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另一个聚居区是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起伏重叠的山峦,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现有林地面积近322.8万公顷,林木总储量3.52亿立方米;长白县林地面积2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达2000万立方米;盛产各种药材、山货和土特产,如“人参、貂皮、鹿茸角”三宝及纤维、油料、香料、染料等植物资源;栖息着东北虎、梅花鹿等多种野生动物;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铅、锌和金矿等。

  二、族源

  朝鲜族由朝鲜半岛移民至中国,按其移民动机和性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的早期移民主要是被后金及清王朝军队掳掠来的战争移民;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叶的移民是属于寻找生计的灾民,所以可归类为自由移民;第三阶段,20世纪初的移民主流是反对日本侵略的流亡移民;第四阶段,1920-1945年之间的移民是被日本军国主义殖民政策驱赶的移民。1928年7月,首次把朝鲜族列入“中国国境内少数民族”范畴,并在以后党的重要文件中始终重视和关心朝鲜族问题。

  三、社会经济生活

  朝鲜族居住地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朝鲜族以农业为主,兼营林、渔业和餐饮业等。农业生产中尤以水稻著名,属于稻作农耕经济类型。朝鲜族迁入东北地区后,开创了北方高纬度种植水稻的先例。在清代被钦定的“贡米”,其产地在延边龙井县明岩乡。此外,在果树栽培方面,朝鲜族嫁接的“苹果梨”以果大核小,肉厚汁多闻名于世,此外,烤烟、高丽参、养鱼、养鹿等多种副业生机勃勃,人参、党参、贝母、山葡萄、松茸、木耳、元蘑等,也是朝鲜族地区的特产。

  四、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

  在朝鲜族传统饮食中,稻谷类和蔬菜为主,菜肴通常以辣为特征。一般以米饭为主食,以菜汤为副食,兼备各种风味小菜。朝鲜族历来以素食为主,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其饮食特点可以概括为辛辣、爽凉、清淡。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主要有米饭和酱汤、酱、泡菜、烤肉、狗肉、冷面、糕饼、酒等。

  朝鲜族喜欢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朝鲜族服饰的花色也日益多样化。朝鲜族男子的传统日常服为“则羔里(上衣)”,斜襟、用布带子打结代替纽扣;“巴几(长裤)”的特点是裤裆肥大,裤腿宽,较女子的长些,袖口也宽些。传统男装还有坎肩、长袍、鞋帽等。朝鲜族女子的传统日常服为短衣长裙,分上、下装,上装“则羔里”(短衣)多用色彩鲜亮的绸缎或纱类缝制,衣襟短及胸部,袖口略瘦,斜襟,长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下装为“契玛”(裙子),有长裙、短裙之分,长裙又分为筒裙和缠裙两种。朝鲜族儿童服装主要用七色缎衣料做袖筒的衣服叫“色筒则羔里”,即彩袖袄。

  朝鲜族的传统房屋一般建筑在高一尺左右的台基上,房屋结构用木料搭架,泥土筑墙,四壁用白灰粉刷。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全部用稻草覆盖。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室内分卧室、客房、厨房、仓库等。随着朝鲜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砖瓦结构的住宅逐渐代替土木结构的传统住房。

  朝鲜族家庭非常重视和认真操办小孩周岁生日。生日当天,会进行“抓周”仪式。孩子着生日服装,在父母的陪同下,随意抓取家人准备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仪式完毕,孩子父母盛情款待宾客,给邻居送生日打糕,邻居则送食品、玩具、衣服、钱、线团等礼品。

  朝鲜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近亲(包括表亲)、同宗、同姓绝不能通婚。传统朝鲜族婚礼按“议婚”“纳彩”“纳币”和“迎亲”等程序进行。迎亲则为结婚典礼,仪式分“去丈家(岳父家)”和“去媤家(婆家)”。“去丈家”仪礼按“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席宴礼”顺序进行。,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妻当天赶到新郎家举行“去媤家”礼,典礼比娘家举行的更隆重。

  朝鲜族中重要庆典之一是六十寿辰,称为“花甲”“换甲”。在花甲仪式中,“献寿”为主要内容,即晚辈们依次向花甲老人敬酒跪拜的祝寿之礼。献礼后,老人和妇女们把寿席上的饮食分给在场的年轻人和小孩,人们相信吃寿席上的东西会使人健康成长。

  回婚礼是在老人结婚60周年时子女们为健在的双亲举行的庆祝活动。这一天,老夫妻穿着结婚时穿过的衣服,子女们摆上丰盛的宴席,为他们庆贺。

  朝鲜族十分重视葬礼,在过去,朝鲜族多实行土葬。当老人亡故后,亲人三天内不洗脸、理发,也不吃干饭,必须穿孝服。举行葬礼在单日,最早也要在老人故去三天之后,其仪式有“袭”“饭含”“殓”“招魂”和“送葬”等。人殓时要给死者穿新衣,原来的衣服则烧掉。下葬后,坟前置供品,叩首;连续祭祀三天,坟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带供品到坟地叫“三云”。此后,每逢死者的生日、忌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现土葬多改为火葬,程序也日趋简化。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正(春节)、上元节(元宵节)、三巳节(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燃灯节(四月初八)、端午节、流头节(六月十五)、百种节(七月十五)、嘉俳节(中秋)等等。这些节日中显然吸收了汉族农历节日。节日里,除备有美味佳肴外,还根据季节特点,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增加节日乐趣。

  历史上朝鲜族信仰多种宗教,既有原始的万物有灵论的多神信仰,又有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信仰,也有近代产生的民族宗教信仰,如天道教、侍天教、济愚教、青林教、元倧教、檀君教、大倧教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宗教信仰在朝鲜族社会逐渐消失。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落实,朝鲜族宗教信仰中基督教的影响逐渐扩大,其信徒也明显增多。目前,朝鲜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新教、天主教为主,尤其是新教发展速度较快。

  朝鲜族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都有相应的禁忌规范。妇女怀孕不能接触任何被认为是不洁净的事物,不能跨过草绳,不能杀生等等。孩子出生后,大门口拉上“禁绳”。如生男在禁绳上挂红辣椒、松枝等,而生女孩则在禁绳上挂木炭、松枝等。“禁绳”是左旋方向搓就的稻草绳,它具有吓退邪恶鬼神之作用。当然,主要是为了禁止外人进出而传递信息之用。到朝鲜族家做客,男宾一般不走主妇的房间,而由客房门直接进会客室。女客可以进大卧室。最忌讳坐门槛。

  五、文学艺术

  朝鲜族民歌内容广泛,有农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农谣”,有从巫俗中发展而成的“神歌”,也有封建社会末期城市人们创造、后来又传播到农民中而成为民众歌谣的“杂歌”,还有20世纪初由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创造,并在口头流传中定型的“新民谣”等。最具代表的有《阿里郎》《道拉吉》《诺多尔江边》《阴山道》等。

  朝鲜族主要传统乐器有:筒箫、短箫、筚篥、唢呐等吹管乐器;奚琴、四弦奚琴、牙筝等拉弦乐器;玄琴(玄鹤琴)、伽倻琴等弹拨乐器;杖鼓(长鼓)、手鼓、架鼓、大锣、大金、小金等打击乐器。其中伽倻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乐器之一。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它的技巧大多集中在手、腕、臂、膀等上身动作中。朝鲜族民间舞蹈主要有农乐舞、长鼓舞、鹤舞、僧舞、顶水舞、长袖舞、乞粒舞、假面舞、剑舞、扇舞、刀舞及妇女圆舞“岗岗戍来”和男性圆舞“快之那青青那内”等。

  朝鲜族神话传说包括氏族起源神话、朝鲜建国神话等多种类型,如《檀君神话》《朱蒙神话》《赫居世神话》《金阏智神话》《昔脱解王神话》《春香传》《蔷花红莲传》《红松与人参》《牧童和仙女》《青蛙三兄弟》《金先达故事》《凤仙花》《百日红》《海兰江》《龙井》《镜泊湖》《额米尔来钟》等。朝鲜族文学以朝鲜半岛传统文学为基础,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既不同于朝鲜半岛文学,又区别于中国文学的独特的朝鲜族文学。主要有申柽的《儿目泪》诗集,李旭的《生命的礼物》《在满朝鲜人诗集》《北斗星》《北陆的抒情》《延边之歌》《长白山下》等;申采浩的短篇小说《梦天》《百岁老僧话沧桑》《龙与龙的鏖战》等。

  朝鲜族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在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中,较具民族特色的是黄铜器皿、木盘、刺绣工艺品、青瓷及白瓷工艺品等。

  (编辑时有改动)

  

参考资料:

  1.丹珠昂奔主编:《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回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