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哈尼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哈尼族民歌音乐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和菊 2017年11月15日 阅读量:

  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歌音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传统的哈尼民歌有“拉巴”“阿哧”“批秃”“米威”“阿迷车”“阿呢托”六类。不同场合唱不同的歌。

拉巴

  拉巴是诸类民歌中比较严肃的。一般在逢年过节、建新房、红事、白事的筵席上演唱。所演唱的内容有叙事长诗,如哈尼族的历史、沿革、变迁、传说、故事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拉巴的演唱形式为一人主唱,听众伴唱。

阿哧

  “阿哧”可分“阿哧哧然”(小山歌)和“阿哧哧玛”(大山歌)两种。

  1.“阿哧哧然”,以歌传情,以轻柔、优美的曲调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山盟海誓等情感。

  “阿哧哧然”的演唱形式多为男女对唱,也有只是男青年(或女青年)数人相聚一起演唱,借歌抒发内心郁闷之情。演唱时,一人主唱,先唱出一个专用引句衬词,当引句进到一定高潮时,加入其他伴唱,造成一个自由多声部,然后主唱者进入正题歌词,待歌要告一段落时,其他人又加入伴唱,形成一个悦耳的多声部,曲调优美。

  2.“阿哧哧玛”有独唱、对唱等演唱形式。其演唱内容比较广泛,唱山水、唱花鸟草木、唱风土人情,或借物抒景、或见人思情,抒发内心欢乐、沉闷等种种复杂情感,唱腔高亢激越、豪放爽朗。演唱一般以一个专用衬词开腔,而后进入正词,又以开腔专用词作结束。

“批秃”

  “批秃”是哈尼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烈的原始宗教气息。它在原始的祭祀活动中产生并保留下来,也只有在祭祀活动时演唱。演唱此类民歌的人员范围相对狭小,只限于从事“批秃”的贝玛(祭师)。批秃的演唱,因其包括的门类较为复杂,已经不可能用一种特定的模式加以说明,它的音乐节奏比起其他类别的民歌来说要稳定得多。

“迷威”

  “迷威”可分成“苏眯衣威”和“米煞威”。“苏眯衣威”(出嫁时哭的哭嫁歌),演唱仅限于女子,是女子出嫁时必须进行的一项不可少的程序。有出嫁女哭的,有母亲哭的,有姐妹哭的,有女伴哭的。都是表达母女之间、姐妹之间、女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迷煞威”(伤心地哭,哭丧)演唱不限于女子,有儿女哭的、妻子哭的、丈夫哭的、父母哭的、同伴哭的。逢死人或送葬时必定哭唱,以唱代哭,哭唱融一,表达哭唱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阿迷车”

  哈尼族儿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哈尼族民歌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当月明星亮的夜晚,哈尼族寨子的女孩子们三五成群坐在一起,遥望星空,唱起吭腔明朗的儿歌。她们发挥自己天真无邪的想象,寄托无限的向往,唱山唱水、唱人唱物,欢悦动听。

  哈尼族儿歌的演唱形式有齐唱、独唱和一句问一句答的对唱。演唱者多为女孩,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一首歌不一定只是一个内容,歌词意思也不一定有连贯性。哈尼族儿歌的旋律明朗清亮,优美动听,是音乐园地的珍品。

“阿呢托”

  “阿呢托”直译为“领弟弟妹妹”,也就是领弟弟妹妹时唱的歌,相当于摇篮曲。演唱者在领婴幼儿时以轻柔的歌声安抚使其安静、听话,表达演唱者疼惜的情感。演唱形式为独唱,仅限于女子。其旋律轻柔、悦耳,别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参考资料:

  1.史军超.哈尼族的历史分期及文学史分期[J].华夏地理,1989  (1).

  2.元江县民委县志办.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2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