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佤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沧源崖画:佤族先民的生活记录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杨德明 2018年01月09日 阅读量:

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沧源崖画展示了佤族先民劳动、娱乐等各种场面。

  云南省临沧地区的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自1965年以来,先后发现崖画地点15处,主要位于沧源县勐省、勐来两乡,分布在东西长约20公里的范围内。

  据测定,沧源崖画诞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崖画随日照时间、天气阴晴、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幻色彩,当地佤族说它是:“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其他民族的居民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

  沧源崖画到底由谁而作?现在已无法考证,但种种迹象及研究表明,沧源崖画很有可能系当地佤族先民所作。在沧源佤山,就有许多讲述古老崖画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一种说法是,三千多年前,一群佤族先民沿勐董河而上,到达勐省坝,在石佛洞中生活下来。为了给后来者留下路标,他们在沿途的石崖上描绘了各种生活场景,希望后来者能循此找到他们。

  另一种说法是,在佤族民间保存着一幅与沧源崖画内容一样的布画。布画是一个叫艾惹的男孩在一座石崖中得到的。这幅画教人类种植、饲养、建筑等各种技能。后来有人把画上的图案用牛血画在石崖上,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沧源崖画。1966年,那幅布画还保存在勐来乡明良大寨头人家里,可惜在“文革”期间失去了踪迹。 

  沧源崖画的绘画原料是赤铁矿粉和动物血加上含胶质的植物液体调合而成。在灰色的石灰岩崖壁上画上赭红色的图画,当地佤族人称为“梁典姆”。图案中可辨认出1099个图形,其中人物813个,动物109个,房屋26座,道路15条,各种表意符号37个,还有树木、舟船、太阳、云朵、山峦、大地等图案。崖画的每一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多为狩猎和采集场面,也有舞蹈、战争等内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劳动、娱乐等各种场面,构图简练,古朴奔放。

  从图像的线条推测,先民作画时,面积稍大的部分用手指作画,细的线条则用树枝、竹片描绘。

  崖画中人物图形的描绘,省却了五官等细节,主要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动物则强调角、尾、耳等特征,牛的双角、象的长鼻、猪的肥肚、虎豹之类的长尾,都有形象的表现。

  崖画图案距地面2米至10米左右,画面大的高达3米,长达27米,整个沧源崖画的总面积约四百多平方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