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畲族 > 科教卫生  > 详细页面

畲族教育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宋祺 2017年11月20日 阅读量:

  过去畲族人识字者非常的少。有的地方畲族人甚至不被允许进入学堂学习,更不许参加科举考试。畲族人由于居住分散,也没有自己的文字,很难形成自己民族的教育机构。

  由于无法在公共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在传统的畲族地区,畲族人的家庭教育就是主要的教育方式。父母教育孩子学会生产、生活中的常识,待弟、妹出生后,又教育孩子应该如何与他们和睦相处,达到一定年龄,父母又教孩子一些生产生活的本领,如女孩长到六七岁时,母亲便要亲手教她织彩带、刺绣等手艺;小孩长到八九岁以后,父母便教孩子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及农活。

  除了家庭教育外,畲族地区受人尊敬的族长、房长、祠堂董事和令人敬畏的畲族巫师等,也是畲族教文化的主要传授者。他们通过宗族祭典、宗教礼仪等活动向畲民传授各种知识和观念,有些学者把这种形式的教育称为“祠堂教育”,但这种宗族、宗教活动并非都在祠堂进行,如畲族巫师的宗教活动,便多在家中开展。

  畲族人爱唱山歌,学歌、盘歌活动也是重要的社区教育途径之一。畲族歌本,如山歌、礼俗歌,宗教、宗族祭典的唱本等,都是可算得上畲族人的教材,这些唱本以汉字为主,歌本涉及到关于畲族祖先来历、族群迁徙、宗族大事、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生活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无论男女老幼,都会互相传阅、传唱,在互相学习山歌的过程中,畲族人也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开来。

  畲族人爱戏曲,在畲族聚居区,流行着汉剧、四平戏、越剧、傀儡戏、大腔戏等多种戏曲。每当节日、庆典,都会请戏班子唱戏,而戏曲表演的剧本故事,多包含着朴素的伦理观念、是非观念等内容,戏曲表演也是畲族人认识社会,受到教育启迪的重要形式之一。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畲族人逐渐开始定居,得以兴办私塾,并请先生教授畲族人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汉族经典,也有人学习《论语》、《孟子》和唐宋诗文。畲族人家庭多贫困,常常是举全村之力或数户联合请私塾先生教书,可见畲族人对教育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发展畲族教育,在畲族聚居的县开办民族实验小学,在畲族乡和畲族聚居的行政村办重点民族小学,在畲族人口较多的乡镇中心小学办民族高小班,在畲族散居的自然村设小学或教学班点,在生源少不具备单独办学条件的村寨办巡回教学,对家务事多、不能进全日制小学学习的畲族儿童办夜校,此外,还创办寄宿制小学和寄宿制民族班,逐年增长教育经费,为畲族地区新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使得畲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大大提高。

参考资料:

  1.钟伯清《中国畲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2.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