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羌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羌族歌舞艺术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7年11月21日 阅读量: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有内容丰富、悠扬的山歌、情歌、酒歌,一般是见景生情,即兴面唱。有舞姿矫健、节奏明快的锅庄摆、皮鼓舞等。

  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羌族多声部合唱是指两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羌族的多声部主要分布在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及茂县部分地区。1984年,松潘县文化馆郑三宝先生首次在小姓羌族乡采录了两首多声部羌族民歌,请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民歌专家任渝等人鉴定,得到了认同,并引起中国音乐界的关注。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一行专程到松潘县小姓羌族乡大耳边寨考察,进一步确定,从而否认了19世纪80年代一些音乐界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的说法(后来证实大部分古羌后裔民族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娄”“玛茨”等几种,唱法、意义根据具体的场景有所不同。

  羌族酒歌是羌族特有的歌曲形式,一般在喝咂酒的喜庆时节欢唱。羌族情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缠绵悱恻,体现了羌族儿女热情、坚韧又柔情的性格。此外,还有劳动歌、喜事歌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

  羌族舞蹈原始古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等几种。

羌族歌舞(刘军摄)

  萨朗译为锅庄,译为又唱歌又跳舞,是自娱性舞蹈。按照具体场景可分为办丧事跳的“忧事萨朗”和办喜事时跳的“喜庆萨朗”。该舞男女围着火塘或场院,按照逆时针方向边歌边跳。开始,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舞至高潮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

  羊皮鼓舞是羌族重要的舞蹈形式。羌族人每遇病、丧之事,都要请巫师跳皮鼓。巫师一般为2人,1人举短戈在前,1人左手持单面鼓,右手持弯把鼓锤敲击,并摇晃鼓内的小铁环哗哗作响,开始在一阵吆喝和鼓声震天的热烈、紧张气氛中边击鼓边跳,走步时脚不停的颤动,带有神秘感。主要步法有:甩鼓步,两脚八字分开,鼓先落在两胯之间,然后向上甩,同时击鼓。两边踮跳步,前脚向前跳,后脚以脚尖点地跟出,左右交换击鼓。还有开胯下蹲跳步、松膝绕步等。也有原地打“旋子”的技巧动作,其动作节奏明快,激烈而敏捷。一般在老年人死后,跳皮鼓要进行3天3夜,死者的亲朋故友都要参加跳皮鼓,人数不限,跟在巫师身后,从右到左,或由左到右地跳动。先成曲线队形,然后成圆圈。跳皮鼓以表演者手中所持羊皮鼓、串铃等为伴奏,鼓点种类繁多,相传过去跳皮鼓的鼓点曾有108种之多。

羌族羊皮鼓舞(刘军摄)

  铠甲舞是为战死者、民族英雄或有威望的老年人举行隆重葬礼时,由身披牛皮制作的盔甲、头戴盔帽、手执兵器的男子跳的舞蹈,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黑水等比较边缘的山寨。音调悲切,运用极不稳定的角调式,速度缓慢,表达一种悲愤、哀伤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张曦,黄成龙.中国羌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05.

  2. 搜狗百科:“羌族舞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