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毛南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毛南族服饰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宋 祺 2017年11月21日 阅读量:

  毛南族的服饰,明朝以前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无法考究。直到清朝戊申年(1788年)的谭家世谱碑才有“妇女穿衣无裙”的记载。它反映了毛南族的服饰简朴无华,便于行动的特点。男女都喜欢青、蓝、黑(用蓝靛染制)的自织土布衣裤。民国以后,外地客商进入毛南山乡,机织布匹大批涌入市场,毛南人穿着的样式、布料、花色亦随之生变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机织布、化纤、针织品、呢绒等各种档次的机缝成衣、时装已代替了历史上长期使用的土布、手缝布衣、手编草鞋等,青年人西装革履、赶时髦已是平常的事。

广西环江毛南族服饰 黄祥友摄影 引自民族画报

  毛南族的传统男装是五扣衣,毛南语称“骨饿妮”。意为五颗扣子的衣服。其料用自织自染的土棉布。样式与普通女便装相似,圆领、宽袖、右开襟,但不镶花边。五颗晶亮的铜扣,即领口1颗,右襟3颗,与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眼位置1颗,下面开襟。衣服口袋和女装一样,只有一个,缝在右襟里面不外露。

  穿宽筒裤,毛南语叫“花捏”,所用布料与五扣衣同,与五扣衣配套。其特点是裤筒宽大,一般为30厘米,有的宽达50厘米,小解时不用解开裤头,捞起裤脚到臀部即可,十分方便。剪裁时,裤头与裤脚分开,裤头布纹为横向,裤脚布纹为纵向。

  男子缠头巾、束腰带。缠头巾,毛南语叫“挂爪”,用自织自染的黑布料,将头巾的宽面折叠四层,然后从左至右缠绕在头上,露出头顶。如此,走起路来,布须抖动,恰似小山羊,故又叫“羊角巾”。腰带亦用自织自染的黑布料,缠腰时,让有彩色的两端露在外面。缠头巾、束腰带流行于清朝年间,民国以后逐步消逝。

  还有一种 马蹬衣、骑马裤。马蹬衣,用机织黑布缝制,圆领,钳铜扣,紧身,长至臀部,衣背下面开有4寸长的口子,衣袖口呈马蹄形。骑马裤,用料与马蹬衣同。所谓“裤”,其实只是两只套筒而已,它套在长裤外面,没有裤裆、裤头,裤筒也不相连。其长度以包住大腿和小腿为准,两端都用绒线扎紧。马蹬衣和骑马裤配套使用,是有名望的长者赶圩、走访亲友或赴宴骑马时的穿戴,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流行,40年代以后逐步消失。

  堂装。又叫便装,有5~7颗布纽扣,毛南语称“骨勒扣衣”,即布扣子的衣服,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普遍穿戴。布料多用本地自织自染的蓝布,少数用机织蓝布,手工缝制。开始时,只在前摆的右下角安一个衣兜,后来左下角增加了一个衣兜,再后左右胸增各加一个,即成4个衣兜的唐装。下面的兜子比上面的稍大。

  毛南族女装有绲边衣、汗衫等,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穿戴。布料为本地自织自染的黑布,手工缝制。绲边衣袖子宽松,衣身长过膝盖,一个衣兜缝在右开襟里面不外露。它的特点是袖口、肩周及前后摆的边沿均用异色布条绲1~2道,每道宽约1厘米,越细视为越好。前摆的左右下角各镶一异色的云藕图案,其色与绲边的布条同。

  毛南妇女的“骨细喂”(便装),其式样与绲边衣相似,但衣身及袖子不像绲边衣那样宽松,而是比较紧身,为中青年妇女所用。长度只遮住臀部,穿起来能体现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所用布料先是本地自织自染的蓝布,以后逐步用机织亚蓝、上海灰、阴丹士林、安安蓝等,色样逐渐变多,缝制亦从手工逐渐过渡到缝纫机缝制,现在仍未绝迹。

  汗衫。毛南语称“骨垫纹”,即垫汗衣,用白布缝制,形状与便装相同,但较之稍紧身,穿在贴身的便装里面,上下各露出一线白色,颇为别致。

参考资料:谭自安《中国毛南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