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阿昌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探访深山中的神秘民族,揭秘六百余年的工艺传承

来源:金光工作室 讲座:们发延 2020年07月28日 阅读量:

  在群山连绵、云雾缭绕的高山森林之中,孕育着各种奇珍异草、珍禽野兽,也拥有着各种名贵的中草药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古老的村寨就如同点点繁星,分布在海拔两千米的山腰河谷之中,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少数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就是中国二十八个,云南八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阿昌族。

  金光工作室第二十期讲座邀请到中央民族大学文博专业硕士生导师,国家民委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族文化宫展览馆馆长、研究馆员们发延老师,为我们讲述《阿昌族及其文化》。由于本期讲座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将分为三个专题进行介绍。

  讲座:们发延           

  整理:文艺          

  “阿昌刀”的主人

  阿昌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特点鲜明。其手工业极为发达,手工业门类有冶铁、酿酒、榨油、纺织、染色、编制竹器和银器制作等。其中以打制铁器和银器的历史最为悠久且技艺精湛。

  打制铁器中极负盛名的就是号称“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的阿昌刀(户撒刀)。阿昌刀,因主要生产于云南省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而又名“户撒刀”,与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刀、甘肃省保安族的保安刀,并称我国三大民族刀具。2006年,阿昌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

  阿昌刀的历史渊源

  根据史料的记载,明洪武年间,明朝皇帝派沐英西征云南,明军选择地势隐蔽的户撒地区修理制作兵器,并对户撒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以村寨为单位,进行分工生产。从此,云南德宏户撒阿昌族地区成为了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的“兵工厂”。

  民国年间,阿昌刀制作生产兴盛,户撒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刀具输出的兴旺,给户撒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兴旺,出现了“五山六寺”“六会九摆”“九塔四十七奘”的繁华景象。

  阿昌刀不仅单指刀具,而是泛指诸如兵器、农具、家用刀具等铁制产品。纵观阿昌刀600多年来的制作发展历史,最初生产的品种主要为兵器、马掌和农具。后来开始生产斧头、柴刀、菜刀、背刀和佩刀等。

  02

  阿昌刀的丰富种类

  阿昌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长刀(背刀)、小刀(小尖刀)、砍刀、藏刀、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长刀(背刀)、小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其中长刀最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的喜爱,不但是农耕伐木时重要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也是展现英武之气的必备装饰。

  03

  阿昌刀的工艺特征

  阿昌刀工艺独特,技艺精湛,具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刀面要正,刀口要平整。刀具的刀壳和刀把多数由楠木加工而成,也有用铜、银打造的。刀壳的纹路图案造型都是以点和线为主,点的大小变化多样,排列疏密有序。刀身多采用坚韧耐劳的弹簧钢板和红钢材质制成。刀身以月亮为原型,其刀头为月牙头。

  阿昌刀制作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铁锤、铁钳、铁枕等。各村寨加工制作阿昌刀的时间大致相同,一般集中在每年的秋、冬两季。阿昌族工匠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即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打刀,在太阳升起的时候修刀。    

  阿昌刀的制作主要分为八道工序,分别为选料、制毛坯、锻打、粗加工、开槽修饰、淬火、精加工、配刀把和刀鞘。

  ★选料,也叫下料或落料,过去,原料选用云南省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现在多以汽车的废钢板和各地上好钢材为主;

  ★制毛坯,即把钢材加温后锤打出毛坯;

  ★锻打,即对毛坯进行反复加热、锤打锻制,修去多余部分,定出要打制的刀型;

  ★粗加工,用粗砂轮磨掉刀型多余部分;

  ★开槽修饰,在刀叶上根据需要拉槽,雕刻艺术装饰;

  ★淬火,阿昌刀最核心的技术就在于淬火,淬火的过程往往决定着一把阿昌刀的品质。一把经过淬火的品质良好的阿昌刀,质地精良,锋利耐用,具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

  ★精加工,指用细砂轮打磨、刨光;

  ★配刀把和刀鞘。刀把和刀鞘多用楠木加工而成,有的用铜、银皮包裹,上面雕刻装饰有各种花纹图案,如“猛虎长啸”“东山日出”“飞燕迎春”“十二属相”等,佩刀上还系有红缨背带,匕首的把多用牛角雕刻装饰而成。

  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非常爱刀,每家每户都有数把阿昌刀,并且至少要有一把长钢刀。它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青年男子结婚时,总是要身背长刀,方显得英姿勃勃,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在有些阿昌族地区还流行着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女方家长在选女婿的时候,不仅要看女婿的人品德行,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小伙子会不会打刀。

  阿昌刀从兴起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如今的阿昌刀种类众多,工艺独特,技艺精湛,内涵丰富,极具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阿昌刀不但是阿昌族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艺术中极具内涵与价值的重要产物。

  Q:户撒刀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传承情况如何?发展前景怎样?

  A:户撒刀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主要是从兵器到日常用品,像镰刀斧头之类的。第二阶段是商品化,文革时期停止了一段时间,不再炼刀,而是炼制别的东西去了。第三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户撒刀大规模的发展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在东南亚一带,户撒刀的销量非常好,还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现在阿昌族有几个传承人相当不错,比如项老赛,他的刀打的相当好。现在由于国家出台了管制刀具的政策,在内地的发展就很有限。

  

  个人简介

  们发延,阿昌族,民族文化宫展览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央民族大学文博专业硕士生导师,国家民委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博物馆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特聘专家、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理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理事、云南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副会长等。

  们老师在调查征集、收藏保护民族文物等方面贡献突出,多次带队赴边疆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工作,征集民族文物近万件,在陈列展览、宣传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负责、参与组织展览370余个,在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民族文博等方面成果显著,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00余篇200多万字。

  出版《阿昌族文化志》《景颇族文化志》等多部著作,主持编撰《中国民族文博》《中国少数民族文物系列图典》等。参与撰写《中华文化通志》获第四届国家图书荣誉奖,撰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阿昌族)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