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乌孜别克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乌孜别克族民歌 埃希来、叶来:艰难地歌唱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剑 2017年11月23日 阅读量:

萨德克江在演唱乌孜别克族民歌

  早在元朝时期,一支支装载着丝绸、茶叶、瓷器、皮毛、麝香的乌孜别克族驼队就行走在古丝绸之路上。他们的足迹所到之处,形成了许多留居地,天山北麓的伊犁便是其中之一。定居在这里的乌孜别克人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带来了他们的民歌埃希来、叶来。

  民歌埃希来、叶来是乌孜别克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之一。2008年6月,它们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但是,6年来,它们在伊犁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后继无人,是它们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后继无人是老辈民间艺人的最大遗憾

  埃希来、叶来是乌孜别克族民间歌曲的代表,是乌孜别克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之一。埃希来的篇幅庞大、结构严谨、音域宽广,旋律或深沉、或激昂;叶来则篇幅较为短小,节拍、节奏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活泼。它们多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和群众性娱乐集会等喜庆场合,由民间艺人进行演唱。

  2008年6月,由新疆艺术研究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联合申报的乌孜别克族民歌埃希来、叶来,被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伊宁市“非遗”保护中心原副研究馆员苏国辉告诉笔者,如果要了解埃希来、叶来,就去听听萨德克江的演唱。萨德克江,今年65岁,是伊宁市目前为数不多的会唱乌孜别克族民歌埃希来、叶来的民间艺人之一。

  出现在笔者眼前的萨德克江是一位瘦小的老人,只会说少量的汉语,和他的交谈由他的妻子拜西热阿依代为回答。

  萨德克江对于乌孜别克族民歌的钟爱始于上学的时候。“那会儿,都是通过听录音带,自学乌孜别克族的民歌,有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当时伊宁市会唱的老人家。”萨德克江伸出三个手指说,他有三个师父,只是师父们早些年都已经过世了。

  从学校毕业后,作为会唱乌孜别克族民歌的艺人,萨德克江本来有机会去北京的文工团工作。但是,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需要陪在父母身边,所以就放弃了这个机会,去了灯泡厂工作,一干就是近30年。这期间,他又有机会去乌鲁木齐的文工团工作,但由于父亲的身体不好,他又放弃了。

  尽管失去了在更大的舞台上演唱埃希来、叶来的机会,但萨德克江却并没有放弃对乌孜别克族民歌的热爱,他在一切可能的场合演唱这些韵味悠长的歌曲。

  “这么多年,他一边上班,一边学习,一边唱。”拜西热阿依笑着说,“别人办什么喜庆事情都会叫他,他都过去唱,从来不要钱。”

  如今老人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当地人喜庆的场合仍然少不了他的歌声。纳吾肉孜节上、民间聚会上、婚礼上……似乎只有听到了埃希来、叶来的歌声,这些喜庆的日子才更加圆满。

  萨德克江要为笔者弹唱一曲乌孜别克族民歌《黑眼睛》。他先是拿出了一本页脚已经开裂、页边已经发黄卷曲的小册子,看了看上面所记的歌词后,方才弹唱起来。拜西热阿依解释说,她丈夫的记性不太好了,总要先看看歌词,之后才能完整地唱完一支曲子。

  萨德克江的这本小册子从1989年开始使用,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学习的部分乌孜别克族民歌。萨德克江准备用一个好的笔记本誊写这些内容,要有喜欢乌孜别克族民歌的年轻人就送给人家。

  “那么,现在是不是有人跟您学习唱民歌?”笔者问。他遗憾地摇摇头。

  当萨德克江抱起都塔尔,拨动琴弦,微眯着眼睛,深情地唱起《黑眼睛》时,那悠扬婉转的歌声,就告知了作为一个民族的音乐遗产,埃希来、叶来应该被传承下去的理由。

语言环境缺乏成为传承桎梏

  “我父亲96岁去世,弹了一辈子的都塔尔,唱了一辈子的歌。没跟父亲学埃希来,现在想想都很后悔。”伊犁州乌孜别克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吐尔地吾买尔说。他的家里仍然保留着一张拍摄于1957年的老照片,是他的父亲和另4位会演唱埃希来、叶来的民间艺人的合影。这张照片是当时北京的专家来调研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时所拍的。它的存在证明伊犁曾经有着乌孜别克族民歌埃希来、叶来的深厚根基。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生活在这里的新一代乌孜别克人大多已经不使用本民族语言了。吐尔地吾买尔的家庭,有着纯正的乌孜别克族血统,家里的陈设也具有着浓厚的乌孜别克族风格。可是,乌孜别克族语言却从他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了。

  “虽然我会说乌孜别克语,但在日常生活里都使用维吾尔语。”吐尔地吾买尔说,现在伊犁会唱埃希来、叶来的乌孜别克人已经很少了。并不是年轻人没有兴趣学习,而是周围的生活习惯、语言环境已经稀释了乌孜别克族民歌埃希来、叶来的生存土壤。之前会演唱埃希来、叶来的老人们一去世,这个传承就断了。吐尔地吾买尔用手使劲一比划,说:“断了!”

  作为唱了一辈子埃希来、叶来的民间艺人的儿子,同时身为伊犁州乌孜别克族文化研究会的常务副主席,如今已经接近70高龄的吐尔地吾买尔,这16年来坚持做的事情,就是阅读乌孜别克语言的报刊、书籍。在每年的纳吾肉孜节上,他指导演唱乌孜别克族民歌的民间艺人的发音、用词,希望能够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尽一些自己的力量。

  “如果要真正传承埃希来、叶来,我们应该带一些喜欢民歌的年轻人到乌兹别克斯坦,跟那里的艺人们好好学习一下。” 吐尔地吾买尔说,他目前着手做的事情就是向伊犁州相关部门写一份材料,阐述一下自己的这个想法。

  伊犁州乌孜别克族文化研究会会长赛里木阿吉经营着一家乌孜别克族美食餐厅,这里是乌孜别克人举办节庆活动经常选择的地方。因此,在这里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埃希来、叶来的旋律。当笔者问赛里木阿吉,自己是否也会唱一两句时,他诚实地回答:“不会,因为有些话听不懂,也不会说。”

(题图为萨德克江在演唱乌孜别克族民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