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地区 > 自然人文景观  > 详细页面

走进彝村“浪巴铺”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杨红君 2018年01月05日 阅读量:

  “浪巴铺”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它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城西部的新华乡境内,村内以彝族居民为主。被海内外旅游者誉为“童话里的龙宫和仙山”、世界地质奇观的“浪巴铺土林”,就星罗棋布地置身于“浪巴铺”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那么,“浪巴铺”这个地名从何而来呢?

  关于地名的两种不同说法

  “浪巴铺”这个地名在云南楚雄州当地已经叫了好几代人。据说在很早以前,当地叫“兰花铺”,因为当地村民喜欢种植萝卜,每逢萝卜花开,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花海。外地人没见过萝卜花,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便将萝卜花当成了兰花。因此,有时候“浪巴铺”也被称作“开兰花的地方”。因为“兰花铺”与“浪巴铺”读音相近,久而久之,“兰花铺”就演变成了“浪巴铺”。但时至今日,村民们谁也说不清楚,“浪巴铺”究竟是什么意思?

  笔者曾分别拜访了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界两位彝族语言文字研究领域的教授,向他们请教“浪巴铺”的真实含义。一位颇具学者风范的教授沉思片刻后说:“浪巴铺”是彝语,汉语意为“五个手指伸开的巴掌”;而另一位彝族教授则告诉我:“浪巴铺”是彝语,汉语意为“开兰花的地方”。

  面对两位本土学者的解答,笔者更是百思不得其解:既然“浪巴铺”是彝语,同一个地名,同样是本土彝族文化学者,为何有不同的解释?

  从地质角度寻渊源

  为探寻“浪巴铺”的由来,笔者来到地处元谋县城东部、海拔2050米的凉山乡把世者村委会麦地平村,拜访了75岁高龄的彝族老毕摩阿硕把杰。

  阿硕把杰老人认为:“浪巴铺”是彝族诺苏语,在彝语里的意思是指“海浪沉睡过的地方”,其译音有两层意思,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呢莫妞异得”(指大海浪沉睡过的地方):一种是“佴惹妞异得”(指小海浪沉睡过的地方)。

  听罢老人的解释,笔者觉得茅塞顿开,如同拨云雾见晴天。随后,在笔者所查阅的大量元谋县地方历史文化、水文地理、史志信息资料中,找到一份十分珍贵、符合科学规律,并适宜当地古气候环境的资料。资料表明:“浪巴铺”就是指“海浪沉睡过的地方”!

  在《元谋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一书中,古环境研究教授钱方认为:遥远年代的元谋盆地气候比现在的昆明略凉爽一些,当时的元谋盆地西南是一片冲击平原,东西是低山和起伏的丘陵。

  经过岁月的风吹雨蚀,造就了千沟万壑,形成了土柱的森林。奇特的自然景观,彷佛雄奇壮丽的一组组艺术群雕。这就是被国内外众多地质地貌学家誉为“世界地质奇观”的元谋土林。同时,它也被环境学家誉为“可怕的自然地理现象,水土流失的艺术结晶”。这色彩斑斓、变幻无穷、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地——“浪巴铺”,就是名副其实的“海浪沉睡过的地方”!

  追寻曾经的海浪

  今年1月,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知名学者依乌教授、彝族作家阿诺阿布先生来到浪巴铺土林参观考察。听了笔者关于“浪巴铺”由来的说法,依乌教授当即表示:“浪巴铺”是彝语,确实是指“海浪沉睡过的地方”(佴惹妞异得),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文化色彩及诗情画意的名字。

  最近几年,楚雄州许多地方都严重干旱缺水,但在元谋浪巴铺土林景区地表低洼的地方,长年累月地从地下涌出多股地下水,源源不断地向外渗流。今年2月18日至3月20日,浪巴铺土林景区特邀打井队在景区空地上打了一口117米的深井。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打井队从井底打捞上来的石块和河湖相间的砾石层里的胶泥石是一样的,井水流量每小时均超过7立方。

  在远古的时代,“浪巴铺”倘若不是“海浪沉睡过的地方”,我们今天怎么能在它当初驻足停留过的地方发现蛛丝马迹呢?我们又怎能在它当年沉睡过的地方挖掘出潺潺流淌的生命之水呢?

  夜晚的浪巴铺土林四周是寂寥肃穆的远山。在农户家的灯火中,浪巴铺村依稀可见。远离喧嚣的浪巴铺土林沉醉在梦中,追寻着海水曾经留下的痕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