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地区 > 发展谋略  > 详细页面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忠斌 文晓国 2018年06月27日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在总结我国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面对未来发展蓝图必须解决的重大矛盾而提出来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综合国力得以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正在迈入全面小康,引领国际经济的能力日益凸显。可以说,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超越,更是在社会、文化、法制、民生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中国经验正在变成世界共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地认识到,我们的发展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因而,认清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下更大的决心和实施更有效率的改革去解决之,是实现中国经济再发展的重中之重。

  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换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个人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就是,人们在实现温饱生活后对更高发展需求的向往,即实现更有质量、更加全面、更有尊严的生活,由此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二者在目标上的契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是我们发展战略的聚焦,亦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彰显,更是中国未来再发展的基础。

  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多个方面,最显性的有:

  一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往我们采取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比较优势的作用下,东部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各方面的条件得以改善。但在此进程中,中、西部的发展相对滞后,落后的经济基础依然存在,尽管自身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与发达地区发展的差距仍较显著。虽然中、西部的发展还处于滞后水平,但该区域具有生态、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具有发展有特色且与消费需求高度吻合的产业基础,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和亮点区域。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及群众收入上的差距。东部地区的发展实现了量和质的双提升,个人消费能力显著增强,而中、西部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即使纵向发展日新月异,但仍然没有跳出滞后的陷阱,仍有4000余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任务还很艰巨,生产生活条件还需下力气改善,公共产品供给的短板要尽快补齐。但是,中、西部有较大的人口基数,这是一个有待培育和开发的潜在市场。随着政策的跟进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将更加活跃,群众增收的渠道将更广,经济增长的未来可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跨越新高度的重要一极。

  三是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仍存在。中、西部及民族地区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但因长期处于发展的边缘,独有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还很薄弱,特别是教育、培训、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反过来又抑制了人力资本积累,经济活动中的创新能力不足,形成了较明显的累积循环因果关系。未来的发展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为此,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民生建设是政府必须担当的重要职责。

  不平衡不充分还表现在产业发展、收入分配、能力建设、政治参与以及区域内部发展等诸多方面。但我们应该看到,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既是国家战略意志的体现,同时为中、西部及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机遇。可以预见,中、西部及民族地区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成为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的战略支点。因此,中、西部及广大的民族地区要抓住历史机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扎扎实实练内功,在区域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实现新突破,完成新跨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