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兴边富民  > 详细页面

“为国戍边,我们义不容辞”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的爱国守边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安宁宁 2019年03月26日 阅读量:

  

 在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拉齐尼·巴依卡手持国旗走在巡逻队伍最前面。 安宁宁摄

  拉齐尼·巴依卡介绍父亲义务做向导时的经历。 安宁宁摄

  巍巍昆仑,茫茫雪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在这样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延绵分布着我国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长达888.5公里的边境线。

  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在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常年活跃着一支牧民护边队伍,他们与驻守在红其拉甫的边防官兵一道,几十年风雪相迎为国戍边。当地牧民利用懂得民族语言、熟悉地理环境、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优势,成为边境线上“流动的哨点”。其中,牧民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的事迹家喻户晓。

  冬日,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皑皑白雪,39岁的拉齐尼·巴依卡与十余名护边员再次踏上了巡逻的征程。

  走在队伍前方、手持国旗的拉齐尼·巴依卡,来自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家庭——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优秀的护边员。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家三代人的足迹都留在了艰险崎岖的千里边防线上。2015年2月,拉齐尼·巴依卡代表父亲,赴北京参加2015年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家和牛羊。”拉齐尼·巴依卡对记者说,“爷爷和父亲走过的每一条路,我都走过。我将沿着父亲的足迹,继续把这条路走下去,争取再走40年!”

  父子接力,为边防连义务当向导

  红其拉甫边防连所在地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天气变化无常,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雨雪交加。因地势险要,边防连只能靠“高原之舟”牦牛作为巡逻的唯一交通工具。

  时间倒回至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时,马上要执行巡逻任务的连队官兵犯了难。这次巡逻的目的地是吾甫浪沟(塔吉克语,意为死亡之谷),路上经常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他们将寸步难行。

  就在这时,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塔吉克族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给连队当向导。拉齐尼·巴依卡一家的传奇历史由此开启。此后的23年间,经验丰富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坚持义务带领边防官兵巡逻,他总是骑着牦牛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以便及时发现危险。

  拉齐尼·巴依卡对记者说,他的爷爷曾和边防官兵一起,建造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第一座边境界碑。

  1972年,年迈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走不动了,他的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主动接过“接力棒”,与连队官兵一起爬冰卧雪、戍边巡逻,一走就是36个春秋。其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为挽救战士的生命,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一次巡逻途中,发生山体滑坡,一块山石砸中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脑袋,他当场昏了过去。经过紧张的抢救和治疗,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苏醒过来,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快,快扶我上牦牛,不能耽误了巡逻计划。”

  三十六载巡逻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奉献了青春和健康,也承担了许多悲伤和痛苦:高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胃病等病症常年缠绕着他;父亲、母亲和前妻皆在他巡逻时去世。巡逻途中,他家摔死、累死的牦牛有10多头,可他从来不要任何补偿。

  1998年“八一”前夕,塔什库尔干县领导到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家慰问,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他回答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朴实的话语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第二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满头银发的他在党旗前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接过“接力棒”,将父辈爱国守边精神传承下去

  拉齐尼·巴依卡十几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一起巡逻,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的技巧,他立下志向,要成为像父辈一样优秀的护边员。

  2004年,当了30多年义务巡逻向导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有一天,他把儿子拉齐尼·巴依卡叫到身边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们是这里土生土长的牧民,给他们带路理所应当。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做的事继续下去,为祖国的边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彼时,拉齐尼·巴依卡刚从部队退伍回家,而他服役的部队就在帕米尔高原。

  “为国戍边,我们义不容辞。”拉齐尼·巴依卡说,“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自己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守边护边是我应该做的事情。等我也干不动了,就把这项工作传给我的儿子,我们要在护边路上世世代代走下去。”

  10多年的巡逻路上,危险无处不在。拉齐尼·巴依卡和边防官兵在生死相依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有一年冬天,拉齐尼·巴依卡带领连队官兵深入吾甫浪沟巡逻时,天气骤变,鹅毛般的大雪纷纷落下。战士皮涛不小心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一个雪洞里,周围的冰雪不断坍塌。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高喊:“大家都不要动!”随后,他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花了2个小时将皮涛拉了上来。而拉齐尼·巴依卡却因严重冻伤,在医院抢救了3个小时。

  60多年来,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与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结下了不是战友胜似战友的感情。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化作照片、奖状和锦旗,被珍藏在拉齐尼·巴依卡家的荣誉室里: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双拥模范个人”;拉齐尼·巴依卡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像拉齐尼·巴依卡一样,许多塔吉克族牧民加入了巡边队伍。

  信守对总书记的承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2015年2月11日,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拉齐尼·巴依卡代表父亲参加了此次活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与总书记握手的那一刻,我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拉齐尼·巴依卡回忆道,待心情平复之后,他向总书记汇报了一家三代爱国守边的故事,得到了总书记的赞扬。

  责任和荣誉激励着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人。他的儿子拉迭尔还在上小学,但受父辈的影响已经立下了志向:“做一名护边员。”儿子的这个想法让拉齐尼·巴依卡很欣慰,他说:“我告诉拉迭尔要好好读书,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祖国守护边疆。”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加强边境管控工作,筑起了边境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自治区党委不断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兴边惠民政策,彻底改变了“巡边靠走、通信靠吼”的传统巡边方式,“守边受穷”成为历史。以前,护边员每月只能拿300元的补贴,现在每人每月的补助达到2000多元。不仅如此,巡逻线上还建立了执勤房,为护边员配备了专业的卫星电话、望远镜等装备,护边员不再风餐露宿,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只有祖国安宁,才有我们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拉齐尼·巴依卡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国家的政策好,我们的生活好。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有义务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维护祖国统一。我会信守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承诺,守好边境线,并且要一代代守下去,让伟大祖国永远平安。”

  作者:安宁宁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