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兴边富民  > 详细页面

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边疆实践——以云南省麻栗坡县天保村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朱凌飞 王燕 何晨菡 2022年03月23日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要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地关系是对人类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之间关系的描述。土地为人们提供栖息之所、生存之源,人们对地方与环境产生依恋,基于对该地特定物质条件的依赖,并因生存经验和生活体验的长期积累而形成了人生价值的依附。构建稳定、持久而充满活力的人地关系,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发其内生动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天保镇天保村,生活着汉、壮、苗、瑶、蒙古5个民族。如今的天保村,正在经历着“焦土”变“沃土”的蜕变,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2020年5月,麻栗坡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脱贫摘帽。今年9月,天保村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边境聚落的美好生活: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人类在某一片土地上栖居,形成聚落。因此,“聚落”一词也具有“固定于土”的含义。聚落具有显著的人文地理色彩,不仅是人们与特定自然环境进行交换的产物,也体现着某一群体的具体生活方式。聚落将人们“扎根”于土地之上,人们也通过聚落赋予土地丰富的意义,使某一片特定的土地成为“家园”。家园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对未来的期许。可以说,建设美丽家园,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最为淳朴的表达和实践。

  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也就是说,要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升乡村聚落形态。2015年,云南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简称“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天保村委会老寨村被列为试点建设村,整合利用专项资金871万余元,掀起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热潮。

  按照云南省政府提出的“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互联网)“八有”(有合格村级活动场所、有合格卫生室和村医、有宜居生活环境、有抗震安居房、有高稳产农田地、有经济作物、有商品畜、有劳动技能)“三达到”(贫困发生率下降达到一个较低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所在县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所在县市平均水平)的要求,麻栗坡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把老寨村作为“红色旅游新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建设。建设项目涵盖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六大工程31个子工程。

  2016年,老寨村开始统一规划重建。通过政府补助、贴息贷款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老寨村家家户户盖起了灰顶黄墙的两层小楼。房前有小花园可种花草果蔬,房后有小院子可以养鸡养鸭。在村外不远处,还集中建盖了猪舍,既为村民保持饲养家猪的传统创造了条件,也达到了保持村落和家居环境卫生的目的。建设任务完成后,老寨村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全部通达,实现雨污分流、绿化美化,营建出生态宜居、村容整洁、生活便利的乡村人居环境。2019年,老寨村被文山州命名为“最美民族村”。村居环境的改善,极大提升了村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村民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的热情。

  通过对老寨村建设的考察,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基本经验。比如,在村寨总体规划中尊重村寨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注重增强村民对村寨的认同感;在具体的设计中,重视村民的实际需要和乡村生产生活需要;在村寨建设和管理方面,强调村民参与、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凸显村民在乡村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老寨村不仅做到了“留住人”,也正在呈现出“吸引人”的发展态势。

  土地的多元利用:找准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土地是人们的生存之源,农民从土地里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最直接的,也是最亲近的。农民在土地上的劳作和生产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还传承着记忆、创造着希望,进而成为个体人生价值的表达方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正在赋予土地新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改变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天保村传统生计模式以种植业为主,包括稻谷、玉米、花生、大豆、薯类等农作物,除了满足村民基本的粮食需求外,盈余部分多用来饲养猪、鸡等,仅可满足家庭生活所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就要转变生计模式,改变人们因为土地的利用而形成的固有社会关系。天保村充分尊重村民利用土地的主体性,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今年5月,天保村部分农户发起创办麻栗坡县友缘农业专业合作社,当时有入社农户152户,带动非农户350户。合作社秉承“民办民管民受益、同心同德同发展、携手并肩创效益、富社富民富大家”的发展理念,撬动集体经济的力量,增强个体农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推动生猪养殖、草果、香蕉、酿酒、红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天保村还加强招商引资,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例如,从浙江引进企业在老寨村种植百香果,不仅使土地的经济价值大幅增长,还有力推动了村民在地就业。

  天保村努力突破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土地开发模式,积极跟随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融入县域农业全产业链。麻栗坡县基于本地自然条件和传统种植经验,经过调研后,确定以魔芋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魔芋经济”。麻栗坡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建了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各乡镇或村委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支持农民家庭种植,以“订单农业”的模式为种植户解除后顾之忧。截至今年7月,全县种植魔芋8100余亩,建成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乡村振兴示范园。示范园不仅推广和发展优质珠芽魔芋种植,还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边境贸易,积极打造集生产示范推广、产业孵化、落地加工、科普培训、旅游观光、物流信息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依托示范园,天保村建起了魔芋加工厂,陆续接到了外地多家企业的订单。魔芋生产线使用生物颗粒做燃料,最大程度减少污染,努力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天保村的实践说明,要找准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比如,基于资源禀赋,主推本地具有经验和技术积累的产业,降低进入门槛和成本;基于发展条件,将农业、文旅、贸易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基于比较优势,利用区位条件,开拓境内外资源和市场。

  红色资源的创新利用:赓续红色血脉,创造经济效益

  在边疆地区,土地不仅是各族群众的生活家园,更凸显着国家主权的神圣意义。在这里,“家”与“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与土地的关系彰显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边疆各族群众为守边卫国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为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推动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麻栗坡是“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的发源地,红色是这片土地的底色。“以游促教,以教促游”,红色旅游与红色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009年,云南省确定麻栗坡为五大特色沿边开放旅游区之一,天保旅游小镇建设被纳入《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及改革规划纲要》。2013年,麻栗坡县提出打造“英雄老山圣地”特色名片,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山精神、发展红色旅游、促进民族团结”助推地方发展。近年来,英雄老山圣地4A级景区、“老山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全国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建设持续推进,老山干部学院、国防大学老山教学基地、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老山教学基地先后建成。

  天保村紧紧围绕“景区红、民族富,共谋发展小康路”的发展目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旅促农,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同时,吸纳当地各族群众在景区实现就近就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当地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获益者。天保村的实践说明,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是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是可以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而且这两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增益的。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本文系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课题《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案例研究——以文山为例》阶段性成果。)

作者:朱凌飞 王燕 何晨菡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