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图上,宁夏国土面积不大。然而,在中国扶贫史上,宁夏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2年,宁夏西海固地区作为中央“三西”扶贫攻坚工程的区域,拉开了中国最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此后30多年,从“双百”扶贫到千村扶贫,从吊庄移民到生态搬迁,从闽宁协作到精准扶贫,宁夏贫困人口从1982年的119.3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宁夏人以不屈不挠的扶贫实践为中国扶贫提供了“宁夏经验”。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毛主席在红军登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峰六盘山时发出的豪迈感叹。习近平总书记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激励在宁夏工作的扶贫干部。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看到20年前由他主导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结出累累硕果,“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换了人间,他欣慰地用“翻天覆地”形容扶贫带来的变化。宁夏人民的扶贫长征攀至最后的高峰,缚住贫困苍龙,就在眼前!
1. 30多年,造就新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扶贫大搬迁
130多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清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赤地千里,十室九空”。陇中,指的就是甘肃中部和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直到1972年,西海固仍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当时,周恩来总理听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干旱和贫穷中煎熬,曾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1983年,中国政府将西海固列为“三西”(此外还有甘肃河西、定西)扶贫开发区域之一。中央财政每年拨付2亿元专项资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向贫困宣战,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山里的问题山外解决。”从那时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南部山区的农民进行了6次大规模移民,迄今累计搬迁110万人,相当于宁夏近六分之一的人口都换了家园。
老家在西吉县的农民李继忠,18年来亲眼见证了吴忠市红寺堡区“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奇迹。而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来自宁南山区8个县的23万移民共同创造的。
刚到红寺堡时,李继忠被一眼望不到头的荒凉吓住了。漫天风沙,门被沙子堵住是常事。可老家十年九旱,这里守着黄河水,日子总有好过的一天!
响应政府号召,李继忠和乡亲们日复一日地种草种树,改善生态。后来,政府免费提供枸杞苗,地里用水几乎是免费的。几年后,李继忠家的枸杞进入盛产期,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30多万元。这笔钱是他离开老家时怀揣的3000元的10倍。
正是千千万万个李继忠白手起家、勤劳苦干,让20年前豕突狼奔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的“瀚海明珠”。红寺堡区不仅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昔日茫茫的荒原上已开垦出良田万顷,葡萄、枸杞、牧草等产业规模日渐壮大,尤其是10万亩葡萄,每年解决农民就业40万人次,年人均务工收入达2万元,串串紫玉书写着戈壁传奇。
“2015年4月28日,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因为这一天我从不好的地方搬到了好地方。”来自彭阳县的回族农民王晓梅,说起搬迁前的生活禁不住泪湿眼眶,在老家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勤扒苦做,勉强混个温饱,丈夫重度残疾不能干活,3个娃娃要读书,她愁肠百结。
搬到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之后,王晓梅彻底换了个活法。政府组织各种培训,过去就爱莳花弄草的她学了专业的花木种植技术,在乡里的花卉基地承包了4座花卉大棚,种百合养菊花,每年收入2.8万元。3个孩子顺利地考入大学。“现在每天都高高兴兴的。”王晓梅说。
王晓梅所在的月牙湖乡是个纯移民乡,聚集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新老移民近3万人。从高处俯瞰月牙湖乡,色彩纷呈,生机勃勃:黄河从村庄旁奔流而过,一片片红、灰房顶的村居整齐有序;绿色原野上的红树莓长势喜人;蓝色顶棚的万亩奶牛养殖基地,每天为伊利集团提供上百吨奶源;100多栋白色日光大棚里花卉争奇斗艳,鲜花源源不断运往宁夏区内外乃至海外鲜花市场……
30多年来,宁夏大地崛起了成千上万个美丽的移民村,百万移民造就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扶贫大搬迁。曾经安土重迁的宁夏农民,背井离乡,在荒漠戈壁上战天斗地,用双手再造新家园,宣告了战胜贫困的勇气和力量!
2. 闽宁协作,铸就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座丰碑
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海国宝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大照片,记录了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走访交谈时的珍贵瞬间。
对闽宁镇,习近平总书记怀有特殊的深情。1996年,中央作出东部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小组的组长。1997年4月,习近平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针对当地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面大的实际,提议启动吊庄移民工程,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简称命名的移民村。这就是闽宁镇的前身——闽宁村的由来。
22年后,一栋栋具有闽南特色和回乡风格的建筑崛起在闽宁镇,4.4万农民走出宁南山区,来到闽宁镇播撒梦想。
海国宝是最早一批来到闽宁镇原隆村的村民。搬进由政府建好的带围墙和院子的新房,海国宝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水龙头,看见哗哗的水流,大半辈子饱尝用水之苦的他禁不住大哭一场。海国宝将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享受了政府补贴的光伏产业收益,大儿子大儿媳在家门口的葡萄酒庄工作,全家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老家在隆德县的张彩霞,搬到闽宁镇后在自家院子里开了间肉铺,从银川市进货卖给乡邻,生意红火,每月能挣3000多元。而她丈夫在镇上的光伏电站上班,每月工资2700元。“过去在山上种地,人背马驮辛苦得很,一年下来也挣不着钱。现在守在家里边带孙子边卖肉,轻轻松松就把钱挣了!”张彩霞说,她最遗憾的是没有早搬到这里,否则3个孩子也不会因贫困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如今,像海国宝、张彩霞两家一样,很多闽宁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从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而这,得益于一批扶贫企业落户闽宁镇——大大小小的几十个葡萄酒庄带动了上百万亩葡萄种植,从种植、采摘、管护到葡萄酒的包装、运输等,庞大的酿酒产业带动了大量农民就业;现代化的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从茶叶瓜果到蔬菜花卉,农忙时节常有一两百人在大棚里劳作。
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这正是当初闽宁协作所定下的扶贫之路。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两次到宁夏考察,推动建立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对口扶贫协作机制,福建30多个县(市、区)轮流帮扶宁夏9个贫困县(区)。沿着当初的设计不懈努力,久久为功,终结累累硕果。
援宁干部来了,9批140名挂职干部、16批980名支教老师、348名医疗人员和19批农技人员,踏遍南部山区沟沟坎坎;专家学者来了,“菌草之神”林占熺与福建农林大学技术团队,在宁夏山区手把手教农民用菌草种菇,发展菌草种植1万多户;企业家来了,福建侨商陈启德在闽宁镇拓荒开发,10年来将贺兰山东麓10万亩荒漠打造成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
22年来,福建向宁夏无偿援助5.97亿元,在闽宁协作旗帜引领下,已有5600多家福建企业(商户)落户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夏创业。
22年来,同心县惠安新村,盐池县南苑新村、北塘新村,固原市原州区团结新村、利民村等140多个闽宁协作示范村、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村相继建立起来。
22年前,闽宁镇还是一片碎石荒滩。当时,习近平站在荒滩之上,鼓励扶贫干部拿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争取将“干沙滩变金沙滩”。千辛万苦,千锤百炼,如今夙愿成真!
3. 党旗飘,产业旺,脱贫离不开党的领导
“塞上秋来风景异。”行走在9月的宁夏大地,黄河岸边,稻菽浪涌。六盘山上,草木葱茏;葡萄园里,绿意涌动;枸杞园中,红果跃动。塞上的色彩是如此绚烂,而每一种色彩,都透露着丰收的讯息。
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团结村,枸杞的采摘渐渐进入尾声,艳红的枸杞籽堆满了仓库。夏秋季,是团结村村民最忙碌的时节,采收、晾晒、清洗、烘干、筛选、包装,然后将枸杞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5000亩的枸杞,每年为团结村带来3000多万元收入,这里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有机枸杞就是我们村种的!”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张生明骄傲地说。不仅如此,团结村还在宁夏开设了多家实体店,他们的枸杞商标“塞上奇源红”出现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超市里。
团结村是一个移民村,起初来自不同地方的村民谁也不听谁。村子不团结,谈何发展?张生明当选村支部书记后,动员党员带头出力修好了村路,又四处奔走,跑来了免费枸杞苗,请来了专家做技术指导。红艳艳的枸杞为贫瘠的荒坡带来了希望,也在群众中树立起党组织的威信。
村民们都说,10余年来,团结村的枸杞产业之所以稳步壮大,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引领。团结村党支部在枸杞专业合作社内设立了5个党小组,分别负责枸杞的产前培植、田间管理、鲜果采摘、加工包装和宣传销售,每个党小组下又有若干党群共富联合体,号召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村里36个党员家庭与40个困难户成功结对,张生明自己就包了4户。
“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张生明说,团结村从“不团结”到“团结”走过的路,再次证明了解决矛盾靠发展,而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
如果说“红宝”枸杞是宁夏的“老宝”,那么“黄宝”黄花菜则是宁夏的“新宝”。每年6月至8月,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就走入了一片黄色的海洋。村在黄花中,黄花在村中,俨然一幅明丽的水彩画。
太阳山镇兴民村,进村就是一个黄花广场,场中立着一座“黄花姑娘”雕像,四周宣传栏里展示着有关黄花菜的文化。原来,人们熟知的黄花菜就是古人称为“忘忧草”的植物,其解忧、明目的作用还被记载在《本草纲目》里。
兴民村村民饶春久从2016年开始种黄花菜,今年还未进入丰产期,但10余亩地里的黄花菜已卖出了4万多元。“以前种玉米,每亩地也就挣七八百元,现在每亩地种黄花菜能挣七八千元,翻了10倍呢!”饶春久说,现在他不再出去打工了,在家全心全意种黄花菜。
“种一年黄花菜,种出一部小轿车。”这在兴民村不是梦。目前,兴民村从黄花菜产业中人均收益3万多元,很多村民已开着车下地了。村民说,黄花菜的种植,得益于这两年政府的大力推广,种1亩黄花菜需要投入700元左右,而区、镇两级的补贴加起来就将近700元。
太阳山镇党委书记杨云,人称“黄花菜书记”,因其开口闭口谈的都是黄花菜,有一肚子说不完的“黄花经”。2016年到镇上工作后,杨云发现有农民种黄花菜,但规模不大。当时正赶上湖南祁东县召开黄花菜高峰论坛,他率队前去考察,大开眼界,便下决心向上级争取资金,推广黄花菜种植。
“黄花菜主产区在南方,但南方雨水多,摘下来的黄花菜不能及时晾干,不像我们塞上多风少雨,适宜晾晒、保存。在品质上,我们有信心。”杨云说。短短两年多,由于政府补贴和黄花菜可观的经济效益,黄花菜规模的扩大已超过了预期。目前,太阳山镇的种植面积达2.5万亩,而红寺堡全区达6.7万亩。
作为中国黄花菜产业的后起之秀,目前,太阳山镇正在建设一条串起5个村子、长达16公里的黄花长廊,通过在沿路林下种黄花菜,既解决“空壳村”的集体经济来源,又形成“人在花中走,人花交相映”的生态景观。
“党旗飘、黄花艳、乡村美、农民富。”这是太阳山镇人绘就的美丽图景,也是宁夏大地各族人民脱贫奔小康的美好缩影。产业兴,百业兴。如今,宁夏已形成优质粮食及草畜、瓜菜、枸杞、葡萄“1+4”特色优势产业,“宁字号”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北江南谱新篇。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肖静芳摄)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