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绿色发展  > 详细页面

黔南林业70年—— 聚力“守底线”绘就“新画卷”逐梦“绿富美”

来源:黔南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刘雪红 2022年06月06日 阅读量:

  见到刘光富时,他正在刺梨园里忙活。“采完这一批就结束了,接着就要修枝追肥,加强管护,让刺梨树好好休养,来年才会丰产。”

  

采收刺梨果  龙毅 摄

  刘光富是龙里县第一批享受退耕还林项目扶持种植刺梨的农户。“以前一年到头吃包谷饭,上山砍柴换盐巴,只有到过年的时候,用两斤半包谷进城换一斤大米。”刘光富说,过去的日子不堪回首。

广药集团研发的罐装刺柠吉复合果汁在惠水潮映大健康饮料公司生产下线  李庆红 摄

  刺梨种植让刘光富从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逆袭为远近闻名的“刺梨达人”。如今的他,拥有两部小车,不仅建了新楼房,还进城买了商品房,100亩的刺梨园,加上育苗收入,每年能有20多万元进账。

  在黔南,以刺梨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呈现出蓬勃朝气,不仅为贵州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有效范本,还为山区群众趟出一条脱贫致富捷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黔南以护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使命,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并重、多元化推进林业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殷嘱托,按照“绿水青山新画卷,生态文明新标杆”的定位,以守底线、建金山、创品牌为工作主线,以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黔南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林业创新发展之路,开创了林业“绿富美”的黔南新范式。

  从炸石山到护青山,厚植“绿”的底色

  黔南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貌,这里山连着山,石压着石,94%的国土面积属石漠化片区,占据全省石漠化面积的28%,堪称石漠化“重灾区”。千百年来,生活在石山区的人们,与苍山对峙,与穷困打拼,艰难地繁衍生息。为了生存,山区群众开荒种地,上山砍树,开山炸石,“靠山吃山”,却也尝尽了“穷山恶水”的苦果,森林资源锐减,生态不断恶化,步入了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圈。

瓮安生态茶园 于雷 摄

  改变,源自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源自山区群众的勤劳和智慧,源自一代代林业人的不懈努力和深耕厚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春风,让黔南林业生态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新世纪后,国家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将林业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在国家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举措的支持下,黔南严管生态红线,强化培育保护,颁布实施了天然林保护条例,牢牢守住九条林业生态红线,先后启动实施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美丽黔南林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管理,划定生态红线管控区域。实施的珠防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生态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世行造林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生态状况由持续恶化向逐步改善转变,林区经济由举步维艰向全面发展转变。

  据资料显示,1953年到1978年,黔南营造林421.89万亩。1978年到2019年,营造林2349.18万亩。特别是2000年后,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全州石漠化面积由2000年的8005平方公里减少到2018年的38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39.5%增加到2018年的64.66%,位居全省第三位。森林面积由1552万亩增加到2540万亩。森林蓄积由2600万立方米增加到7200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同步快速增长。

  今天的黔南,荒山变成青山,青山变成金山,资源转化为资本。生态成为最核心的优势,为黔南经济社会发展厚植起“绿”的底色。

  从卖木材到卖生态,谱写“富”的乐章

  面对石多土少、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发展基础差的现实难题,黔南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同时打响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将荒山石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生存与生态从“对抗”走向“共赢”,以茶叶、刺梨、果树、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绿色红利,护了绿水青山的同时,富了一方百姓。

生态护林员向孩子宣传森林防火知识

  如今的山区老百姓同样“靠山吃山”,只是不再砍树卖木材,而是种树植绿护青山,不再开荒种地炸石山,而是封山育林守金山,卖的是风景,是产品,是生态,收获的是绿色红利。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让黔南走出了“守着‘金山银山’喊饿饭”的困境,突破了“林业就是树木,林业产生不了多少GDP”的思维定势,在“保生态”与“促发展”这对看似对立的关系中,探出一条双赢的路子,培育了茶叶、刺梨、特色经果林、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后续产业。

  荔波县黎明关乡尧所村处在中国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核心区附近,村民们利用保护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条件,或自营农家乐,或集资开办自驾游露天营地,带动从业人员200余人,农家乐年收入多则30万元,少则8万元。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山区群众将生态卖得风生水起。

  有数据显示,全州茶叶种植面积161.8万亩,2018年全州茶叶总产量3.2万吨,总产值53.98亿元,综合产值74.47亿元,全州茶叶从业人员38.83万人,覆盖贫困户14655户51420人,带动贫困户每人增收1314.23元;全州刺梨种植面积达85万亩,综合产值25亿元,受益农户8.13万户32万余人,其中,受益贫困户1.31万户4.54万人,建成贵定、龙里2个刺梨加工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刺梨加工企业13家。贵定县获首批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试点县,恒力源、奇昂、山王果、天泷、敏子等5家刺梨加工企业获首批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试点单位,刺梨成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依托刺梨园、茶园的秀丽风光和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休闲养生产业,2018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产值106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州生态护林员总数16858名,带动16858个家庭稳定脱贫。其中,中央指标13313人,省级指标1824名,县级自筹资金聘请1587名,天保工程聘请84名,企业帮扶50名。自2004年来,全州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1.13亿元,惠及贫困户72325 户291830人;累计投入退耕还林资金41.18亿元,完成退耕还林344.74万亩,工程惠及农户49.5万户190余万人,户均通过劳务和补助资金增加收入8319元。

  黔南成为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最快、建设成效最明显的地区,形成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在脱贫攻坚阵营里,扬起林业生态扶贫大旗,让山区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涵养了绿水青山,培育了金山银山,谱写了“富”的乐章。

  从靓景区到靓城区,奏响“美”的旋律

  “美”是黔南的名片,是黔南的招牌。

  全州共有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8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城市湿地公园16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公园数位居全省之首。

  2020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将为黔南生态迎来一次“高光时刻”,让黔南在贵州的绿色方阵里,扬起独树一帜的生态文明新标杆,让世界的目光聚焦“高原桥城”都匀。

  绿博园选址位于都匀市新老城区交界处,规划面积近3万亩,核心区面积6000亩,按照规划,将依托老城区与东部新城中间的自然山体及水库建立城市生态绿核,加强绿地与城市之间的渗透与衔接,优化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用绿色缝合新老两城,实现生态渗透、两城联动、城景一体,彰显“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生态气质。

正在建设的绿博园,高山平湖的美景开始显现 李庆红 摄

  也就是说,都匀绿博园是一个建在城区里的景区,一个能让市民零距离拥抱的城市中央公园。从做靓景区到做靓城区,黔南瞄准的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用性,看好的是它对城市建设、旅游文化和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围绕一个绿博园打造一座绿博城,黔南的未来可期。

  事实上,2018年初,黔南就启动了“美丽黔南林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打造千里多彩生态廊道、百个多彩森林村寨、十大景区多彩森林景观、十万亩多彩景观林、十二个多彩森林城市成为“美丽黔南”建设的最大亮点,这也是黔南既靓景区又靓城区的生动实践。目前,黔南在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已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让城区变成景区,让老百姓住进景区。黔南以绿色为底,用多彩作答,奏响了“美”的旋律。

  作者:刘雪红

  资料来源:黔南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