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语言 > 民族语文概述 > 民族文字  > 详细页面

彝 文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武自力 陈英 2018年01月16日 阅读量:

  彝文是记录彝族语言的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中国彝族有540余万人,分布于滇、川、黔、桂四省。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比较大的三个聚居区。

  彝族支系纷繁,历史渊源复杂,有诺苏、阿细、撒尼、阿哲、阿乌、里泼、葛泼、普拉等七十余个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名称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从彝文文献、汉文史籍和民间传说来看,彝族的祖先原在“世界的北方”,与古羌人(亦称氐羌或西羌)有渊源关系。最早活动于今天的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然后向西南地区发展,进入四川西部,再推进到滇、黔、桂。四川凉山和云南部分彝族地区仍处于奴隶制社会。

  汉文史籍中称彝文为“爨文”、“韪书”、“倮倮文”、“夷文”;彝文古籍中称“诺苏补玛”、“纳苏诉讷”、“尼斯”、“阿哲斯诉”、“聂苏斯”等。彝文产生的年代,现在尚无定论,但据彝文及汉文史籍推算,彝文可能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关于彝文创始人,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诗拉吉、阿山、孔子等;见于彝文经典的有恒本阿鲁、伊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见于汉文史志的有阿町、阿畸等。

  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10000余个,有象形、会意、指事等造字方法,也有同音假借现象。

  彝文独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彝文随着方言发展,以致读音不一致,用字不统一,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也与原著有了差别,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年长月久,自成体系。

  彝文古籍卷帙浩繁,涉及历史、哲学、文学,医药、卫生、天文地理、语言文字,农业技术和宗教经等方面。如:《西南彝志》有378000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其中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历史的认识;论述“八卦”、“河图”和“经络”原理以及彝族古代天文历算。《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发现于云南双柏县。撒尼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文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此外,比较常见的古籍还有:《洪水泛滥史》,《创世记》、《人类的起源》、《宇宙源流》、《李闯王进京》,《吴三桂入滇》,《木插米插》、《水西制度》、《德慕民史略》、《阿哲后裔迁徙考》、《妈木特衣》、《妈妈的女儿》、《勒俄特衣》、《方氏谱牒》、《玄通大书》、《天路指明》、《聂苏药典》等等。

  彝文石刻和碑铭也不少。如:云南省禄劝县镌字崖的《凤氏碑》。路南、弥勒交界的《彝族农民起义摩崖》。南涧县虎街土主庙的《母虎历书碑》。贵州省大方县的《千岁衢碑记》、《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慕都仙人桥碑记》。大方县保存的明成化二十年铸制的重600多斤的铸字钟。四川叙永天台的《崖刻》等等。其他墓志、指路碑等多至难以统计。刻在牛肋骨上、羊肘骨上的彝文卜辞和瓦片上的彝文也很多。旧时还有不少彝文印章和竹筒,但多已散失。

  汉代(有的志书说是唐代)纳垢酋阿町(有的志书则称阿畸)对彝文作过一次收集、整理,整理过的彝文称《韪书》意思是“标准文字”。明代,四夷馆编写的《华夷译语》搜集川、黔、滇彝文,接天文、地理等归纳为19个门类,并用汉字注音释义。清咸丰年间陈正清和陈正玺编撰的手抄本《诺苏》(汉称《彝文字汇》)。把同一彝字的不同变体或书写法集中在一起,然后按一定顺序排列,从中可以窥见彝文字形演变的脉络,是研究彝族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

  彝文古籍文献的翻译、整理,新中国前有杨成志的《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释》(1933年),丁文汇编纂、罗文笔翻译的《爨文丛刻》(1935年)、马学良的《倮文作斋经译注》(1946年),《倮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1948年)。新中国成立后,有罗国义、王兴有翻译的《西南彝志》、《水西传》、《水西制度》、《德施氏史略》、《德布氏史略》、《六祖纪略》等十余部。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修订出版了《西南彝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学良主编、罗国义校订的增订《爨文丛刻》,于1986年出版。罗国义、陈英合译的《宇宙人文论》(民族出版社出版)和云南古籍办译的《聂苏夺节》(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也相继问世。

  国外研究彝族文字的论著主要有:

  海德克拉克(Hyde clarke):《华西彝文》、《倮倮文字及Vei字》(1882年);保尔纲维亚尔(Paul vial)(又名邓明德或邓保尔):《云南彝文研究》(1890年)、《倮倮——历史、宗教、习俗、语言和文字》(1898年)、《法倮字典》(1909年);帕克(F·H·Par ker):《彝文》(1895年);艾尔弗雷德·莱塔尔德:《试论倮法辞典》(1911年)、《阿法字典》(1912年)、《法阿字汇》(1912年);赫斯特曼(F·Hester mann):《云南倮倮族文字》(1915年);汉斯·詹森(Hans. Jensen):《彝文的今昔》(1935年);西出龙雄:《倮倮译语研究》(1980年)。

禄劝彝文摩崖

编辑:王韵茹

参考资料: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