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语言 > 民族语文概述 > 民族文字  > 详细页面

西夏文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陈炳应 史金波 2018年01月16日 阅读量:

  西夏文记录的是古代党项羌人的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为西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党项羌是我国古代西羌的后裔之一,原游牧于今川、青、甘三省交界处,公元7、8世纪时,为了逃避吐蕃的侵扰陆续北迁。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阶级分化加剧,逐步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封建社会,并且建立起以党项羌为主体、以夏州(今属陕西省靖边县)为中心的割据政权。其首领拓拔氏,唐代赐姓李,宋代赐姓赵。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自号嵬名氏,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宋人称为“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版图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先后传十代帝王,立国190年。

  西夏文是11世纪30年代李元昊的大臣野利仁荣创制的。共有六千多字。形体方整,由点、横、竖、撇、捺、拐、提等基本笔画组成,可归纳出某些部首;有楷、行、草、篆等书体,与汉字相仿。

  西夏文是表意文字。其构字法类似汉字,但以会意、形声为主。从西夏文韵书《文海》对于字形构造的解释可知,西夏文构成上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宇。

  一、单纯字,是指不能再分割的字,造字能力较强。

  二、合体字,包括合成字和互换字两种。

  合成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各一部分组成的字。合成字又可分为会意合成、音意合成、音兼意合成、间接音意合成、长音字合成和反切上下字合成。西夏字无固定的音符和义符,一个字的几部分都可能被用作新字的音符或义符。

  互换字是指一个字中的两个部分交换位置组成新字,新字与原字的字义有密切关系,它们常共同组成一个词或词组。

  西夏文创制后,被西夏王朝尊为国字,下令推行。“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成为西夏王朝广泛使用的文字。仅在西北边陲的黑水城遗址,前后就发现西夏文文献约有两千卷(册)。敦煌石窟的西夏文题记遗留地至今的也在百处以上。

  西夏文使用的时间较长,到元代仍然有部分地区使用,并用活字版印制西夏文佛经。明代在个别地区的西夏遗民中也曾使用。前后达五百年之久。

  迄今发现的西夏文文献、文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辞书  有按韵分类的《文海》,有按声母分类的《音同》,有西夏文与汉文音、意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有以表格形式绘成韵表和韵图的《五音切韵》,有按意义相同或相近编排的《义同一类》,有按事物分类的《要集》、《杂字》等等。有的还有几种不同的修订本。这表明西夏人研究自己语言文字的水平相当高,对西夏语文的规范和推广做出了很大努力。

  二、官私著作、文书  有反映西夏社会制度的著名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以及《新法》、《亥年新法》,有记载西夏早期审判情况的《瓜州审判记录》,有军事法典《贞观玉镜统》,有记录职官等级、封号的《官阶封号表》,有反映政治、军事、经济状况的《黑水城守将告近禀帖》、《天盛年卖地契》和《钱会凭据》等,有大型类书《圣立义海》,有历史著作《太祖继迁文》,有文学作品诗文集,谚语集,有医学文献治伤寒医方、治马病方,有历书、占卜辞、祈祷咒语,以及乐器图等。

  三、译自汉文的典籍  有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孝经》等,有兵书《孙子兵法三注》、《六韬》、《黄石公三略》,类书《类林》以及《贞观政要》、《十二国》等。

  四、佛经  时至1990年,西夏翻译佛经共有3579卷,当时所见西夏文文献中以佛经的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其中有西夏时期的,也有元、明时期的。

  五、碑刻题记  西夏时期有著名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帝陵残碑,元代有居庸关石刻、莫高窟六字真言碑,明代有保定石经幢。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永靖炳灵寺等石窟,共有西夏文题记一百多处。

  六、其他金石铭刻 有篆文“首领”等官印,有“敕燃马牌”等符牌,有“福圣宝钱”等钱币。在一些瓷器、银器、铜器上也刻有西夏文。

  以上文献文物,在中国主要保存在北京、宁夏、甘肃、内蒙古、陕西、上海、天津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目前散落的国外部分是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从我国黑水城遗址等地掘走的。以苏联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收藏最多,其余分散在英、法、日、瑞典等国。

  明代以后,随着党项人与其它民族同化过程的完成,西夏文逐渐停止使用。后来,由于西夏文献文物的陆续被发现,研究西夏文之风渐起。1804年,张澍发现著名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首先识别出这种死亡的文字是西夏文。后来又有人在西夏文《妙法莲华经》上注译汉字。1904年,法国毛里斯根据上述佛经释文,发表《西夏语盲文字的解读》一文,识出了一些西夏字,注意到西夏语宾语在前,动词在后的语法结构,指出西夏语与藏语语法有相似的现象。1909年,俄国伊凤阁从在我国黑水城遗址挖走的大量西夏文献中,发现并公布了著名的西夏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提供了解读西夏文的关键性材料。美国劳费尔提出西夏语与彝语、纳西语属同一语支。苏、日、法、英等国的一些学者也对西夏文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在这期间,中国的罗振玉介绍、刊印了《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官印集存》。罗福萇的《西夏国书略说》初步研究了西夏文字、语言,提出西夏文造字偏傍说。罗福成也刊布了《音同》、《西夏国书类编》等。他们是中国西夏学的奠基人。从20世纪20年代起,王静如先生着力从事西夏文研究,著有《西夏研究》三卷,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还集国内外学者之力,刊出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也颇有影响。国外从事西夏文研究的学者建树较多者为苏联的聂历山,他写了数篇很有价值的论文并著有《西夏文字抄览》一书。总的说来,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内外对西夏文研究主要是汇集资料和做初步的探讨,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出版了聂历山的重要著作《西夏语文学》。克恰诺夫、索弗罗诺夫、克平等学者也发表了许多论著,如《西夏语语音的研究》、《西夏语语法》(两卷)等等,介绍并研究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西夏文文献如《文海》、《类林》、《孙子》等。日本的研究成果也不少,如西田龙雄的《西夏语研究》(两卷),《西夏文华严经》(三卷)、《西夏文字》、《西夏语韵图<五音切韵>之研究》等。桥本万太郎发表了《关于党项语的韵的组织》等文。他们对西夏语言文字作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英国格林斯塔德所著《西夏文字之分析》一书,把西夏文草书《孝经》转写成楷书并作了研究。美国、法国也有学者从事西夏文研究。中国学者在上世纪50年代,对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对一些西夏遗址、墓葬、石窟进行考察和发掘,获得不少重要的西夏文献资料。同对,研究力量也有所增加。王静如担负起培养新生力量的重担,并继续从事研究,编写西夏文字典。史金波、白滨、黄振华的《文海研究》对西夏文的造字方法、语音规律和历史价值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罗福颐等的《西夏官印汇考》汇集了如多方的西夏文印章。李范文的《西夏帝陵残碑粹编》汇集并释译了宁夏博物馆发掘整理的西夏帝陵碑文资料。李范文还出版了《同音研究》一书。陈炳应的《西夏文物研究》汇集、翻译了国内外许多西夏文文献。

西夏文《番汉合时掌中珠》

编辑:王韵茹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