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五尺道。资料图片
在气势磅礴的乌蒙大山里有一条路,绵延1900公里,跨越了2200多年。它,就是著名的五尺道。古道漫漫,许多重大的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在这里上演。这里有唐袁滋题名摩崖,“皇木”晋京、银铜外运的碑刻,石门关前残留的39个深深的马蹄践踏的痕迹,神秘的僰人悬棺……五尺道是连接云贵高原与内地的古老官道,也是秦朝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贵高原的历史见证。
设郡县、治道与凿渠,畅通政令
秦王朝对云贵高原的开发,始于秦始皇。其开发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后世影响甚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在陆梁地置象、桂林及南海三郡。其中,象郡包括了不少原属夜郎及滇国之地,如毋敛(今贵州独山)、谈指(今贵州贞丰)、谈稿(今云南富源)、漏卧(今云南罗平)、漏江(今云南泸西)、同并(今云南弥勒)、宛温(今云南丘北)、镡封(今云南丘北、砚山西)、都梦(今云南文山西)、毋单(今云南弥勒、泸西西)、进桑(今云南屏边)、西随(今云南金平)、句町(今广西西林)等。
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前219年)修建了从秦都咸阳直通今湖南衡山县境的衡山道。不久,秦始皇为对岭南(即陆梁地)一带用兵,又将衡山道延伸到湘南、桂北的九嶷山北麓。
所谓凿渠,指的是凿通灵渠。灵渠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湘水、漓水源头相近,因隔着一道九嶷山而南北分流。秦朝军队平定陆梁地前,受东部瓯骆越人袭扰,连给养都供应不上,以至将士3年之内无法解甲弛弩。为此,秦始皇下令凿通两河,使北舟逾岭,南舟北上。灵渠上可通衡山道与京师连接,下连漓水可直下番禺。汉武帝时,唐蒙出使南越、汉朝军队入南越平叛,其中一路走的正是这条通道。灵渠的凿通,不仅密切了中原同岭南的经贸、文化往来,也沟通了云贵高原特别是夜郎同中原地区的联系。
修五尺道,沟通四方
秦王朝建立后,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
在五尺道开通之前,约在战国年间或更早的时候,西南地区就有一条以成都为起点的商旅之路,其中一条支线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汉阳(今贵州赫章可乐)、味县(今云南曲靖)、滇县(今云南昆明)、安宁(今云南楚雄)至叶榆(今云南大理),与另一条走临邛(今四川邛崃)、笮都(今四川汉源)而来的支线相会合,一路往西,经永昌(今云南保山)出瑞丽而抵缅甸八莫,再到印度、阿富汗等国。这条商旅之路,就是后来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其中所经之朱提、汉阳、味县、永昌、滇县、安宁、叶榆等都在夜郎及滇国境内或近邻。
常頞开通的五尺道,多数地方是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僰道至味县段的拓宽、修整。道虽宽五尺,但由于沿途山势太险,凿通实在不易。当时尚未发明炸药,只能在岩石上架柴猛烧,然后泼冷水使之炸裂。用这样的方式筑路,历数千里之遥,其艰难可想而知。衡山道及五尺道的修通,使秦王朝将当时的夜郎及滇国纳入了大一统的范围。
开通五尺道后,秦朝在沿途也设郡置县,派遣官吏,推行郡县制。秦在夜郎及滇置县的情形,主要是“因国置县”,如且兰、夜郎(今石阡)、鼈(今遵义)、铜濑(今云南马龙)、收靡(今云南寻甸)、味县、汉阳等十余县。
秦始皇死后,秦灭县废。五尺道成了云贵高原与巴蜀、南越民间通商往来的道路。巴蜀一带的商人将铁器、麾牛、盐、枸酱等生活必需品运至南方贩卖,也从南方购买药材、兽皮等转卖到巴蜀、南越市场。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唐蒙听蜀商说,南越曾“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也”。桐师即今云南保山,已近滇西。可见,在西汉初年由两广经贵州西部往北可达成都,于水路从南越可通向夜郎之外,从广西经夜郎、滇中可至滇西。云贵高原特别是夜郎正好处在南北、东西这两条道路的交汇点。这一特殊交通地位的形成,无疑与五尺道的开通有着密切联系。当代贵州的省会贵阳是川黔、黔桂、成昆、湘黔诸条铁路的枢纽站。可以说,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奠定了贵阳作为交通枢纽的基础。
[延伸阅读]
我国对五尺道进行最大规模综合考察
4月11日,由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的“五尺道—石门道—盐道”考古探险考察团由成都启程,展开为时12天的考古调查与探险之旅。
此次考察的起点与终点均为秦五尺道起点宜宾,途经庆符、高县、珙县等16个古道经行的市县,行程合计约900公里。这是我国针对五尺道进行的最大规模,同时也是最高规格的综合考古调查行动。考察团集中了1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其主要研究方向涵盖秦汉考古、艺术考古、交通史研究、民俗研究、文物鉴定等多个方面。
在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之间几百公里的五尺道遗迹上,专家们共发现100余处文物遗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首次发现,包括一些石质的关隘、古桥、古镇等等。这表明,这条古老的道路不仅是一条军事道路,也是一条文化大路。此次考察,为探明不同时期五尺道的本来面目、解开与之相关的众多历史疑问奠定了基础。
成果一:五尺道是一条道,而不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划。
考察团认为,五尺道是一条连接四川与云南、贵州三省的交通要道,而不是行政区划。理由有四:第一,我国汉代之前,没有设“道”这一行政区划的先例;第二,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没有任何相关记录;第三,历代史学家中没有人将五尺道理解为一个行政区划;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实的考察发现,五尺道前后贯通,沿途文物遗迹众多,符合道路的所有条件。
成果二:五尺道不逊于古罗马大道,可申报线路文化遗产。
考察团专家一致认为,五尺道是中国古代山区道路设计选线施工的典范。它兼具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多种功能,建筑技术高超,且文物遗存众多,所以,它是与长城、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古罗马大道一样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为此,在进一步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对五尺道进行整体保护,并申报线路文化遗产。
成果三:宜宾对昭通存在贸易顺差,应该是“搬不完的叙府,填不满的昭通”。
一直以来,在民间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的说法,其意是说,昭通资源丰富,而叙府(宜宾古称)交通发达,是产品争相流入之地。通过此次考察发现,当时宜宾水路交通非常发达,对昭通应该是贸易顺差。从四川经五尺道运抵云南的,都是云南人必需的茶叶、食盐、白酒、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而昭通则以煤炭等矿石居多,相比之下,这些沉重的商品很难通过狭窄的五尺道运到四川,所以,应该是“搬不完的叙府,填不满的昭通”。但这一说法,尚待进一步考证。
成果四:保护凌云关,公路绕道建设。
在四川宜宾,考察团发现了保存比较完好的古道关卡凌云关。经初步考察,凌云关为明代建筑,是目前宜宾乃至川南保存最完好、最大的一个古道关卡。然而,在距其不到50米远的地方,一条修建中的公路正在逼近,关楼遗迹面临消亡的危险。为此,考察团呼吁尽快将其列为文物保护点,保护五尺道上的文物遗存。对此,当地政府立即给予回应,将凌云关古道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表示积极保护五尺道上的遗迹。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